2023北京高三一模生物汇编: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章节综合
2023北京高三一模生物汇编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碳中和”是指化石燃料使用及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量与陆海生态系统吸收及其他技术方式固存的碳量之间达到平衡。我国政府宣布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A.增大生态足迹    B.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C.倡导绿出行    D.增加水电、风电等能源占比
2.(2023·北京海淀·一模)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数值表示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单位为kJ/(m2·a)。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7.2%
B.甲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 075 kJ/(m2·a)
C.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甲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D.分解者属于第二、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3.(2023·北京海淀·一模)碧峰峡景区是中国最大保护大熊猫的生态系统。大熊猫喜食竹子,每天要吃大量竹子,但一般只能利用其中一小部分纤维素,研究表明,大熊猫的基因组缺少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但是肠道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示意图(a~d表示能量值,d表示流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纤维素分解菌和大熊猫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B.能量流动方向是竹子→纤维素分解菌→大熊猫
C.e包含了竹子遗体残骸和大熊猫粪便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由竹子到纤维素分解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100%
4.(2023·北京海淀·一模)蚕豆缺水后根系能迅速合成脱落酸(ABA),激活叶片保卫细胞膜Ca2+通道,使Ca2+内流形成电流(内向正电流)。研究者用ABA处理保卫细胞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图。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ABA随蒸腾传输到叶片表皮上的保卫细胞后引起气孔迅速关闭
B.ABA调节气孔运动时,胞质Ca2+增加与内向正电流产生基本一致
C.测定电流强度与测Ca2+浓度时,ABA不一定均在箭头所示处施加
D.植物对缺水环境的响应涉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
5.(2023·北京海淀·一模)如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
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的种密度呈增大趋势
B.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有较大重叠
C.为降低某种的环境容纳量,乙丙丁三种能量分配模式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D.丁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种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6.(2023·北京海淀·一模)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可能是动物,B不包括植物
B.图中的字母D表示大气中的CO2库,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
C.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落排放的CO2量。
D.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E→D大量加大,而D→A大量减少
7.(2023·北京海淀·一模)我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CO2的排
放量或减少量。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A、B、C、D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消费者
B.碳中和时=++++
C.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D.碳循环的实质是CO2在生物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过程
8.(2023·北京海淀·一模)林德曼对雪松湖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只相当于该湖区入射光能的0.1%左右,食草动物同化的能量
约占生产者的13.3%,而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只约占食草动物的22.3%,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主要是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B.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C.次级消费者呼吸消耗和粪便排出等原因导致其同化量仅占食草动物的22.3%
D.物质是上述能量流动过程的载体,能量流动又驱动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9.(2023·北京海淀·一模)全球变暖会引起海水酸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做下图模拟装置。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该装置可探究海水酸化对轮藻生长的影响
B.该装置可模拟过量CO2排入水生生态系统
C.海水酸化不只会影响藻类等生产者的数量
D.碳在生物落内部的主要传递形式为CO2
10.(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鱼菜共生系统是一种新型种养复合技术,该系统将养殖废水从鱼塘引入水培床,经过微生物的转化及水培床中植物的吸收,净化后的水流回鱼塘。关于该系统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减少废水排放、减轻水体污染    B.微生物可促进物质循环利用
C.蔬菜能获取鱼类粪便中的能量    D.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11.(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猪笼草往往笼口光滑并能分泌蜜露诱捕昆虫。研究发现,高山地带的一些猪笼草边沿粗糙利于树鼩、鸟类等在笼内排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山地带的猪笼草可通过捕食昆虫获取足够营养
B.获取动物排泄物有利于猪笼草获得氮、磷等元素
C.猪笼草的多样性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D.猪笼草既属于生产者,也可能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
12.(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都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B.喷施农药可以杀死农田害虫,说明化学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C.将农作物秸秆用于生产蘑菇可以大大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沿着食物链(网)进行
13.(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多氯联苯(PCB)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强致畸性,厦门湾海域及其水产动物体内PCB的含量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采样点
不同季节海域PCB平均含量(μg/kg)
不同水产动物肌肉组织PCB平均含量(μg/kg)
叫姑鱼
中华海鲶
斑鰶
青石斑
火乌贼
1
0.025
0.03
0.065
0.072
2
0.025
0.03
0.06
0.08
3
0.062
0.025
0.018
0.142
0.12
0.15
0.18
0.01
0.08
A.PCB在水产动物体内积累造成生物富集现象
B.根据结果推测中华海鲶和斑鰶可能处于较高营养级
C.PCB污染说明海洋生态系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D.此研究对人类食用水产品的种类和季节等具一定指导意义
14.(2023·北京大兴·统考一模)“多营养层次”是一种海水生态养殖新模式,即在上层挂绳养殖海带等藻类;在中层挂笼养殖牡蛎等滤食性贝类;在底层设置人工鱼礁,为鱼虾等提供生长、产卵和栖息的场所,养殖海参等底栖杂食动物。下图是某渔民设置的“多营养层次”海水生态养殖模式中部分构造和物质循环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牡蛎同化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
B.“多营养层次”提升了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
C.海参活动范围小,估算其种密度时常用样方法
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海带等植物固定的光能
15.(2023·北京大兴·统考一模)研究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在等氮养分投入的情况下,用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土壤,可增加稻田的土壤肥力、提高水稻年产量,降低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稻田土壤中的有机肥不是生态系统的成分
B.有机肥为稻田生态系统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C.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有关
D.本研究为稻田的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综合题
16.(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富营养化是多数淡水生态系统的主要水质问题,并导致蓝藻“水华”频发。铜绿微囊藻是蓝藻“水华”中的常见种类。为利用水生生物控制“水华”,研究了氮浓度对大型藻和金鱼藻控制铜绿微囊藻数量增长的影响。
(1)氮可用于合成铜绿微囊藻细胞中的_____(写出两种)等生物大分子,是限制藻类生长的重要因子。
(2)在不同氮浓度的培养液(其他营养充足)中加入等量铜绿微囊藻(1.0×105细胞/mL)和大型溞(浮游动物),置于适宜的光照、温度等条件下培养,定期取样测定铜绿微囊藻数量,结果如图1.研究者得出结论,利用大型溞有效控制铜绿微囊藻增长的氮浓度范围为0.5~4mg/L,依据是_____。
(3)水生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繁殖和栖息场所。在(2)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每组再加入等量的金鱼藻(沉水植物)共同培养,得到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曲线如图2.由图1、图2可知,与大型溞-铜绿微囊藻共培养相比,大型溞-金鱼藻-铜绿微囊藻三者共培养_____。试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_____
遗体残骸是什么意思(4)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自然水体时,需要考虑食物网中更多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自然水体的“水华”防治,可采取的措施有(    )
A.适度捕捞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    B.适时投放以蓝藻为食的鱼类
C.投放适量的水生植物生态浮床    D.投放适量的噬藻体(蓝藻病毒)
17.(2023·北京海淀·一模)乌柏是一种生长迅速的亚热带树木,跳甲和卷象是以乌柏为食的昆虫。为探究这三种生物的种内和种间互作的调控关系,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跳甲和卷象都属于____________,二者与乌柏均存在____________关系。
(2)跳甲成虫和卷象成虫以乌柏树叶为食,跳甲幼虫以乌柏树根为食,这样可以降低由于____________重叠导致的种内或种间竞争。
(3)科研人员在实验网笼(如图1)中放入昆虫的成虫,一段时间后测定乌柏根部淀粉和单宁(一种植物防御昆虫的物质)的含量,结果如图2。据图可知,此实验中引起乌柏根部物质含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有____________。
(4)为研究乌柏被跳甲或卷象成虫损害后对跳甲幼虫的影响,研究者利用(3)处理过的装
置,移除所有成虫,将10只跳甲幼虫转移到乌柏根部土壤中,测定其存活率,结果如图3。该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请结合图2解释图3跳甲组结果的原因:_____________。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