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修岩: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上海200433:051015064@fudan.edu.cn;贺小海: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杭州
310012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本文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际贸易中产业的地理集聚和扩散效应的研究(批准号06JJD790006)”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产业集聚效应研究(批准号2007BJL001)”
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竞争力创新基地数据库项目”的资助。非常感谢复旦大学陆铭副教授、范剑勇副教授、樊萧彦博士、李徐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博士的建设性评论。
一引言
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国内地区之间,收入空间分布不均等现象都普遍存在。就中国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其地区收入差距却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林毅夫等,1998;AzizandDuenwald,2001;蔡昉等,2001;KanburandZhang,2005)。因此,在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对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就颇有必要。
事实上,经济学家们对地区收入差距或收入空间分布不均等的成因已给出多种理论解释:新古典增长理论经济学家主要从生产要素积累、技术差异等角度对之加以分析,而新制度经济学家则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对之进行了探讨。显然,这些主流经济学家都忽视了地理(空间)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地理因素在地区收入差距或收入空间分布不均等的形成与演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Krugman等人所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将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下,对经济地理因素在地区收入差距或收入空间分布不均等的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Krugman,1991;KrugmanandVenables,1995;Fujitaetal.,1999)。这为我们探讨经济地理与中国
市场潜能、人口密度与非农劳动生产率
———来自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刘修岩
贺小海*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样本期为1999-2004年的地级面板数据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对中国地级区域市场潜能、人口密度等经济地理因素与其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
研究。结果表明,地级区域的市场潜能、坚持到底的名言
人口密度等经济地理因素对其非农劳动生产率都存在显著为正的影响。而且,无论是从绝对弹性还是标准化弹性来看,地级区域市场潜能对其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都更大。
关键词经济地理市场潜能人口密度动态面板数据
JEL分类:R11,J24,C33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249(2007)11-0026-011
南方经济2007年第11期
南方经济2007年第11期
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其收入水平也会越高,这样经济地理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近似地视为经济地理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加之中国各地区普遍是以非农产业为主导和一些统计数据的难以获得,所以本文将基于样本期为1999-2004年的地级面板数据,仅对经济地理与非农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中国地区收入差距成因和机制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作一简单回顾;第三部分提出待检验假说并设定计量模型;第四部分介绍数据来源并进行变量说明与统计描述;第五部分是计量方法及实证结果的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建议。
二文献回顾
虽然亚当・斯密早在《国富论》中就指出地理因素对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经济学分析基本上是在“没有空间维度的空中楼阁”中进行,地理因素一直游离在主流经济学研究领域之外(Isard,1956)。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依赖于分工程度,分工程度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市场范围又为运输成本所制约,而地理因素是决定运输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那些以较低运输成本进入外部市场的地区将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里,斯密实际上仅强调一个地区的天然交通条件,即新经济地理学所定义的“第一特征地理(Firstnaturegeography)”对专业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所谓第一特征地理,是指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比如通往海洋的便利性、海拔高度、气候等)和自然资源禀赋等。许多研究证实它们会对一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Diamond,1998;Gallup,1998;Gallupetal.,1999;Démurger,2001)。但由于第一特征地理的难以改变甚至不可改变性,加之随着技术进步它在现实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所以第一特征地理并不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第二特征地理(Secondnaturegeography),即经济
主体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空间定位,则强调来自于经济主体间相互临近产生的外部性收益(Redding,2005)。它本身是一个内生的过程:经济主体的决策受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而经济地理本身也由经济主体的活动推导出来(Brackmanetal.,2001)。
第二特征地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地区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例如,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可以带来较强的技术外溢,从而提高当地的劳动生产率。Marshall(1890)最早强调了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临近的企业间存在着技术外溢,“人们集聚在一起从事具相同技能的同一生产活动具有巨大的优势,此时行业秘密已不再成为秘密,而是成为众所周知的事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Marshall,1890)。”Rahman和Fujita(1990)和Ciccone和Hall(1996)通过将Marshall的思想形式化,对密集经济活动产生的技术外部性进行了完整概括。Ciccone和Hall(1996)指出,如果存在着同生产的地理临近相联系的技术外溢,密集的生产将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城市经济学文献则把这种技术外部性概括为集聚经济或者MAR外部性。大量城市经济学实证文献对集聚经济的存在性及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检验。例如,Sveikauskas(1975)、Segal(1976)和Moomaw(1985)估计了城市人口规模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较大城市的生产率一般也较高。类似的,He
nderson(1986)的研究发现企业的生产效率会随着产业规模的增加而提高。此外,以CicconeandHall(1996)的经典文献为开端,大量文献考察了经济活动密度外部性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这些
①这一运输成本是广义的,它包括看得见的运输网络形成的有形运输成本,也包括地方保护引起的贸易壁垒等因素。
②这与亚当・斯密的运输成本制约分工的思想是一致的,只是一个地区所面临的市场范围不仅仅受到运输条件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他所邻近地区的需求规模的制约。
研究证实就业密度带来的技术外部性可以显著的提高当地的劳动生产率(DekleandEaton,1999;Ciccone,2002;Baptista,2003;CinganoandSchivardi,2004;Bode,2004;BrulhartandMathys,2006;OttavianoandPinelli,2006)。
上述研究虽然对第二特征地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作用提供了丰富的证据,但其缺陷也非常明显:第一,上述文献主要是考察经济活动总量或经济活动密度所带来的技术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技术外部性是一个“黑箱”,它代表了复杂的非市场组织所扮演的角,所以其影响机制难以把握(FujitaandThisse,2002);第二,上述研究仅
仅关注了地区的自身地理特征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就是说,在这些研究中,地理因素的引入模式是将一个地区同他所有的地区对立起来,这种区分过于极端。如果真实的地理空间真的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同一个地区相邻近的其他地区的特征也会对该地区的经济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距离越近的地区影响程度越大(DavidandWeinstein,2003)。因而,新经济地理学文献所强调的市场潜能效应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考察经济地理在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形成中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分析基础,一方面市场潜能效应考虑了相邻地区的特征(需求水平和供给条件)对企业定位和效率影响,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加这种影响在逐渐衰减;另一方面市场潜能效应反映了市场主体间交互作用所带来的货币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其来源较为清楚(Fujitaand
Thisse,2002)。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表明,在存在贸易成本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条件下,市场交互作用将会吸引企业向拥有较大“市场潜能”,也就是拥有较好的接近消费者(需求或前向联系)和生产者(成本或后向联系)机会的地区集聚(Krugman,1991;KrugmanandVenables,1995;Fujitaetal.,1999)。而一个地区进入外部市场的机会对当地企业的生产效率产生影响。首先,在市场潜能较大的地区,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或产业下游企业和从产业上游企业购买中间投入品时的运输成本,①这种前后向联系效应的存在显然会影响企业的劳动生产率(DavidandWeinstein,2003;Venables,2006)。
其次,较大市场潜能的地区可以使企业充分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同时避免垄断的形成,从而当地企业的规模更大、生产成本更低(Venables,2006)。例如,Battersby(2006)在对澳大利亚和美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大的世界市场,造成该国某些产业的企业没能实现同欧洲和美国同类产业的企业相似的规模,这是造成澳大利亚企业生产率低于美国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较好的外部市场条件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从而提高当地的企业数量和差异产品种类,意味着市场潜能较大的地区有着更高的专业化程度②,这也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理论研究表明市场潜能对劳动生产率存在着重要影响,但相关的实证文献并不多见。多数研究都集中于对地区市场潜能和名义工资之间关系的考察(Hanson,1998,2005;Mion,2004;Brackmanetal.,2004;Kiso,2005)。在与本文最为相关几篇文献中,Davis和Weinstein(2003)使用日本40个地区的数据,考察了一个地区自身市场规模(用就业量来衡量)和市场潜能等因素对其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MAR外部性和市场潜能变量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为正的影响,Croze和Kero(2005)基于欧盟内部地区数据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市场潜能对于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为正影响。在最近的研究中,Ottavino和Pinelli(2006)使用芬兰的地区数据考察了市场潜能对、人口密度等经济地理因素于地区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一个地区的市场潜能和人口密度对其经济绩效起到显著为正的作用。
低保标准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考察产业的地理集中或地区的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或经济增长的市场潜能、人口密度与非农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南方经济2007年第11期
影响。例如,罗勇和曹丽莉(2005)基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数据,发现EG指数和工业总产值之间高度正相关;张妍云(2005)使用就业密度指标,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发现工业聚集能够引致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范剑勇(2006)使用中国地级城市的截面数据,发现非农产业集聚提高了该区域劳动生产率,就业密度提高一倍将会带来5.8%左右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等。
基于以上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大都强调了地区自身的经济地理特征所带来的技术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而同时考察这种技术外部性和地区间市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货币外部性在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中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见,使用中国数据的相关研究则更显不足。因此,本文将从市场潜能的货币外部性和密集经济活动的技术外部性两个方面来探讨经济地理在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形成中的作用。
三待检验假说与模型设定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地理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我
们提出以下两个有关经济地理因素对中国地级区域非农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假说,这些假说将在下面的实证分析部分进行检验。
假说1:市场潜能所带来的较强货币外部性将有利于地级区域非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假说2:较高的人口密度可以更加方便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和外溢,从而会促进当地非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两个假说,我们借鉴标准的增长回归模型而设定如下基本计量模型:
(1)其中,下标r表示地级区域,t表示年份。表1列出了计量模型中所涉及变量的简单定义。
表1变量定义
变量名称
p
mp
densurban
edu
fdi
pinvestdisseayeardum
变量定义
非农劳动生产率(单位:万元/人)
市场潜能(单位:万元/公里)人口密度(单位: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单位:%)
人力资本(单位:%)
外商直接投资(单位: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单位:%)
各地级区域到海岸线的距离(单位:公里)
年份虚拟变量(1999年为基年)
此外,考虑到地级区域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变动速度较慢且当前非农劳动生产率可能会依赖于其过去水平,我们通过在基本计量模型中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而将其扩展为一个动态模型。这一方面可以防止基本计量模型的设定偏误;另一方面当一些解释变量存在内生性时还可以运用动态面板数据的计量方
①Roodman(2006)对动态面板数据计量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了概括,主要包括:(1)时间跨度较短而截面单位较多的面板数据;(2)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3)被解释变量依赖于其过去水平;(4)解释变量不是严格外生的;(5)存在非观测的固定效应;等等。
②从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关于各地级区域土地面积数据可以看出,相当数量地级区域的土地面积由于行政区划变动而随之变化。至于其变动原因及具体形式,我们不清楚。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我们根据2000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所列各地级区域土地面积,剔除了样本期间土地面积发生变化的地级区域
③在下文市场潜能的计算中,我们共使用了325个地级区域的数据,共计算了325×
新武松打虎中的打虎打的是什么(325-1)/2=52650个各地级区域两两之间的距离数值。
④更为重要的是,Head和Mayer(2006)基于对各种市场潜能度量方法的比较分析发现,采用更为复杂和精确的度量方法与Harris(1954)的市场潜能函数方法的所得结果并无本质区别。
法消除该模型的内生性偏误,从而得到这些解释变量的一致性估计。①为此,在基本计量模型(1)的基础上,我们借鉴ArellanoandBond(1991)的方法设立了如下动态一阶自回归模型:
(2)
其中是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表示非观测的地级区域固定效应;是随机误差项。
四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及统计描述
(一)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05年的《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该年鉴于2000年开始出版,是一部关于中国各地级行政单位(包括四个直辖市。为保持上下文一致,以下称为地级区域)经济活动的较为翔实而一致的统计资料。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我们剔除了样本期间行政区划发生变动的地级区域,最后选取了282个样本地区。②另外,在测量各地级区域
间的距离时,我们使用了国家测绘局公布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1:400万中国地形数据库。鉴于数据量较大,我们用各地级区域行政中心间的欧氏直线距离来表示各地级区域间的距离并通过使用Arcview3.2软件整理得到。③
(二)变量说明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非农劳动生产率,它是由第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之和除以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之和得到。其中第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根据相应的平减指数进行平减,基年为1999年。
市场潜能是本文所关注的主要解释变量。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实证文献中,对于市场潜能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度量方法,最为常见的有Harris(1954)提出的“市场潜能函数”
以及ReddingandVenables(2004)使用双边贸易流数据构建的Ma和Sa指标等。与Harris(1954)的市场潜能函数相比,虽然ReddingandVenables(2004)的Ma和Sa指标更为精确,也得到了微观理论支持,但由于中国内部各地级区域间双边贸易数据的不可得性,加之在一个国家各地级区域间劳动力可以流动的情况下对Ma和Sa两种效应加以区分无甚必要(OttavinoandPinelli,2006),④所以我们将采用Harris(1954)的度量方法来衡量各地级区域的市场潜能,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Yj是第j个地级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drj是指第r和j地级区域间的距离。
市场潜能、人口密度与非农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南方经济2007年第11期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密集程度和自身市场规模的大小,非市场关联效应在经济活动较为密集和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更为显著。因而,人口密度被用来捕捉密集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技术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城市化水平。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反映了其内部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带来一种多样化经济,显然对劳动生产率存在着重要影响。并且城市作为人力资本的集中地和先进生产技术的集聚场所,也可以作为人力资本存量的一种度量形式。我们用地级单位城镇就业量占总就业量的比重来衡量其城市化水平。
人力资本。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基于中国宏观数据的研究一直无法很好的度量人力资本,这里,借鉴国内学者在面临数据约束下的通常做法,我们用一个地级区域每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作为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
外商直接投资。一个地级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增加该区域的物质资本存量,还可以通过技术
外溢对该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我们将各地级区域各年所获得的实际外商投资额按当年美元与人民币年平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价值。
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一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还会受到该地区资本投入的影响,我们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地区的资本投入。
各地级区域到海岸线的距离。我们用各地级单位到距其最近港口的直线距离作为其到海岸线距离的代理变量。对于港口城市,我们则假定其到海岸线的距离都为10公里。这一变量反映了一个地级区域的天然交通条件,一般而言,一个地级区域与海岸线间的距离越短,它就越容易进入国外高收入市场,而国外高收入市场对该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着重要的影响。
年份虚拟变量。用来控制非观测的时间固定效应。
(三)统计描述
表2给出了以上主要变量的统计描述。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各地级区域的非农劳动生产率、市场潜能和人口密度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各地级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力资本状况都有所提高和改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也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表2主要变量的统计描述(1999-2004)
变量
lnplnmplndenslnurbanlnhedulnpinvestlnfid
1999
0.6265(0.5239)
4.741(0.4242)
5.502(1.170)
2.818(0.5751)
2.798(1.152)
加油词3.250(0.3616)
9.941(2.788)
2000
女生最新流行发型0.6605(0.5355)
4.837(0.4255)
5.509(1.172)
2.851(0.7261)
3.030(1.184)
3.300(0.3260)
9.703(2.636)
2002
0.7963(0.5572)
4.934(0.4247)
5.507(1.177)
2..812(06004)
3.194(1.245)
3.336(0.3459)
9.894(2.180)
2002
0.8793(0.5402)
5.042(0.4280)
5.505(1.188)
3.098(0.5697)
3.514(1.184)
3.438(0.3307)
10.211(2.118)
2003
0.9742(0.5369)
5.165(0.4295)
5.520(1.172)
3.140(0.5662)
3.664(1.186)
3.597(0.3495)
10.162(2.537)
2004彩构成
1.0530(0.5291)
5.301(0.4312)
5.543(1.171)
3.179(0.5418)
3.831(1.217)
3.662(0.3562)
10.138(2.352)
说明:1.系数右方括号里的值是标准差;2.根据2000-2005年的《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为了直观地反映非农劳动生产率与市场潜能、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我们给出了中国282个地级区域1999-2004年间非农劳动生产率、市场潜能、人口密度的均值的散点图,分别见图1(a)和1(b)。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地级区域非农劳动生产率与市场潜能、人口密度都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