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患者探视过程中出现的外走行为及其防范
精神科患者探视过程中出现的外走行为及其防范
  摘要:回顾2014-2015年度某三甲精神专科医院患者出现的外走行为,认为不适宜的探视是诱发外走的主要原因。做好对探视者的管理,加强健康宣教,是防止外走行为发生、维护患者病情平稳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探视;外走;防范
        背景:
        精神科患者起病隐匿,病程长,服药依从性差,破坏性大,易复发,常反复住院或长期住院,在我国,大部分精神病专科医院以封闭式或半开放式管理模式为主[1],患者不能自由出入病房,需要家属来院探视。部分患者于青春期发病,家人非常重视,不听从医护人员的建议,反复多次来院探视,引起患者情绪波动的同时,也为患者外走(未经家属同意擅自离院)提供了可能。做好对探视者的管理,加强健康宣教,是防止外走行为发生、利于患者病情平稳的重要措施。回顾12例患者出现的外走行为,分析原因,制定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共8152例,出现外走风险的患者有43例(0. 52% ),被及时制止的31例(0.38%),成功外走的12例(0.14%)。因病房工作人员误放患者外走(把病人当成家属)有1例,工娱疗期间外走有1例,探视过程中患者出现外走有10例。性别: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17. 00±3. 12)岁;职业:工人2人,学生7人,无业者3人;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2人,中学8人,小学及以下2人;诊断:精神分裂症9例,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2例,双相情感障碍1例。
        1. 2 探视过程中患者出现外走行为的原因分析
        10例患者在探视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兴奋躁动,情绪激惹.
        有3例患者威胁家属,家属认为患者不可理喻,愤怒的离开而将患者独自留在探视室(未送回病房);3例患者在和家属争吵过后道歉,明里说独自回病房,却悄悄乘电梯下楼;2例家属带来外裤,患者以换衣服为由,脱离家属视线。2例家属违反医院探视规定,带患者离开病房所在楼层,脱离病房监管。
        1.3外走行为引起的后果
        出现外走行为的12例患者,9例离开医院后回到自己家或亲属家,被及时送回;1例主动返回医院;1例下落不明(截止2015年1月1日),无法寻回;1例在院外跳楼自杀成功。
        2 防范措施
        2. 1 加大对探视者的宣教
        2. 1. 1  大多数探视者对精神病有关知识了解甚少,10例出现外走行为的探视者仅有1例阅读过精神疾病的书籍。因此,当探视者进入病区办理探视手续时,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主动介绍患者的病情变化、方案 ,告知探视病人的注意事项,不要给患者虚假的承诺,不要使用刺激性言语,不要和患者正面冲突。患者出现激惹情绪或行为时,探视者应给予安抚、劝解,并及时联系病区医务人员;患者表现出哭泣、焦虑等负面情绪时, 探视者应表示理解,而不应训斥患者。
        2.2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
        探视前检查探视者所带的物品,禁止将危险物品带给患者,以免发生意外事件[2],发现刀、剪、绳、玻璃制品、陶瓷制品、金属制品、外裤时,及时给予妥善处理,可暂存病区护士站,待探视结束后带回。
        2.3 加强探视室的巡视  医院将探视室设置在病区大门外侧,给予探视者和患者足够的空间交谈,也为护士巡视增加了难度。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定时巡视、观察患者情绪变化、探视者是否和患者共处都是必要的。若患者情绪波动大不宜探
视,而探视者坚决要求探视,可考虑为探视室加锁,或将探视地点改在病区内进行。
        2.4发现患者外走时的应急处置  在探视室悬挂应急流程图,指导探视者正确应对患者的外走行为。发现患者外走,立即联系病区医护人员,一方面安排人手追踪患者,一方面电话联络医院保卫处,排查出入医院的可疑人员。若患者未能离开医院,则尽力将患者寻回,送入病区;若患者已离开医院,则要求探视者联络家人、亲戚,和病区医护人员共同寻患者;若24小时未能到患者,则要拨打110报警。
        3.讨论:
        3.1对精神科患者来说,探视有着积极的影响:1)缓解对家人的思念,安心住院  2)物质上的改善,给患者带来食品、衣物  3)增加医护患三方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3.2探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1)住院时间短的患者本就不安心住院,探视为其提供外走的可能;  2)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或兴奋,或焦虑;3)探视次数少或多均可引起患者的焦虑和不安,这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3]。
防范区可以自由出入吗        3.3患者外走影响其自身的,降低探视者来院探视的积极性,增加病房管理的难度,是一个三方共输的结果,这往往是由不适宜的探视造成的:1)一些极度兴奋、抑郁或
特殊的患者,不适宜探视; 2)探视时机不适宜;3)探视者不适合。
        3.3.1探视时间:不当的探视时机会引起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变化[4]。住院1~2周的患者被探视容易引起情绪波动,首次探视以入院1周后为宜,探视前应打电话给主管医生询问是否适合探视,如病人正接受电抽搐等特殊时尽量不要探视。
        3.3.2探视的间隔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及需求而定,每周1次或者两周1次,对于住院时间很长、情感淡漠的病人,也可以间隔更长的时间。
        3.3.3不同的探视者对患者带来不同的影响,理解患者、无直接利益纠葛的探视者更容易和患者相处、了解患者的情绪和需求;送患者住院的探视者容易被患者敌视,探视过程中出现争吵的几率较高,不宜在患者住院初期探视患者。比较合理的方案是由多个家属交替探视,这样既分担了家属的负担[5],又满足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降低患者外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朱红姣, 谭淑勤. 亲属探视前后住院男精神病人情感反应的调查分析及其护理[J]. 全科护理, 2009, 7(33):3013-3013.
[2]陈淑清.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68.
[3]王丽娟, 谢同英, 高红. 探视对住院精神病人的影响及护理对策[J]. 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9(4):126-126.
[4]李秀玲. 住院精神病人首次被探视后的观察及护理[J]. 精神医学杂志, 2002, 15(2):113-114.
[5]徐红林. 探讨精神科患者探视的护理干预[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5, 32(2):243-24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