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史丽云博士论文荣获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 浙江大学医学院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在日前正式公布的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名单中,我院博士毕业生史丽云在其导师曹雪涛院士指导下完成的《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新型免疫抑制性受体DIgR2的功能研究》榜上有名。
史丽云,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2003-2006年考入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所,师从我国著名免疫学家曹雪涛院士,在新型免疫受体分子的功能研究中取得了有突破性的成绩,目前在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从事炎症发生的免疫分子研究。
正常有序的免疫应答的发生需要活化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传递的信号相互协调,抑制性受体通过传递负向调节信号,以维持细胞活化
阈值,避免细胞过度活化以及自身免疫等异常
免疫病理现象的发生。新型免疫抑制性受体的发现和功能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的前沿课题,对于深入探索免疫调节机制、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史丽云博士及课题组立足于国内外新型免疫抑制性分子的鉴定及功能研究现状,利用同源搜索、电子拼接等技术,由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成功克隆得到了一个新型抑制性受体分子,并对其结构特征、同源性、染体定位及生化特点和免疫学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的重要意义,阐明了其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潜力。该研究成果不但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一个新
的具有重要免疫调节功能的新分子,而且提出了一条新的免疫调控机制,并显示出该新分子在肿瘤免疫、自身免疫性、超敏反应性等疾病中潜在的应用价值,这是一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的创新性研究,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和肯定,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Blood 》。
国外有名医学院
近年来,学院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连续三年均有优秀的博士生获得国优论文的提名。他们分别是2006年由郑树教授指导的肿瘤学博士生朱永良、2007年由来茂德教授指导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生邢晓明以及本次最终获得国优论文的史丽云博士。
我院史丽云博士论文荣获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15%的平均水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由于我国新生儿筛查发展程度不平衡,平均筛查率低,按2006年全国CH 平均1/1730的发病率计,全国每年有近10000例的CH 患儿得不到诊断和,这些最终致不同程度发育落后和智力障碍的孩子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包袱。作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新生儿疾病筛查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围得到重视和推广,它通过快速、简便、敏感的检验方法对新生儿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但日后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尤其是智力发育)严重危害的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实行体筛检,发现那些将成为生长发育落后和智残的儿童,并通过早期干预和及时,使其生长发育和智力达到正常人水平。到
目前为止,儿童医院共筛查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 )患儿1963例,苯丙酮尿症(PKU )患儿113例,最大限度降低了患儿由于CH 和PKU 所带来的人口残疾率,并建立了一套从采集、保管、递送、填卡、验收、检测到可疑病人的追踪,确诊病例
的、随访、评估、建挡等严格而完整的质
量管理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筛查中心紧跟国际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的发展趋势,从2008年4月开始,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新生儿筛查,在原有两病筛查的基础上将筛查病种扩大到22种遗传代谢性疾病,并逐步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从而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在谈到为什么准分子激光手术能够10
多年长盛不衰时,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总结了两条:“一是创新,二是安全,以创新确保安全”。浙二眼科中心是一个研究型的眼科中心,自开展LASIK 手术伊始,就没停止过科研和创新。浙江是一个近视大省,每年大量的手术,为临床手术技术的日益完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0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特殊病例的数据和术前、术后视觉质量参数。同时,强大的科研和创新实力也推动了
浙二准分子激光手术水平的日臻完美,12年
来已累计为各行各业近10万名近视患者实施了LASIK 手术,占杭城激光近视手术总量的七成以上,成功率100%。就连来自LASIK 手术技术的发源地美国以及欧洲、日本的眼科专家们在了解到浙二眼科中心专家们创造的一连串过硬的数据后都表示惊讶和赞叹。浙二眼科中心在近视准分子手术方面的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为国际屈光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完备的的临床和实验依据。
新生儿的健康护卫屏障
—记我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筛查工作
第二批“浙江省特级专家”评定结果已经揭晓,浙江大学医学院姚克教授榜上有名。“浙江省特级专家”是浙江省设立的最高学术技术称号,每三年评定一次。姚克教授以其在眼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膺了这一称号。
姚克,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医学院附属二院眼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委、白内障学组组长,浙江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委。姚教授长期致力于白内障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在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各方面成绩卓著。
姚克教授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93篇,其中SCI 收录40篇,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他首次提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并应用于实践,这一原创性的科研成果领先国外至少15
年以上;最早在眼科领域进行一氧化氮研究,并因此获得了瑞士眼科学界的最高荣誉“Alfred-Vogt”奖,是这一奖项设立迄今60年来唯一的一名亚洲获奖人;首次提出低强度微波辐射致白内障,研究成果引发了一场关于微波安全接触标准的新的国际大范围讨论,为重新制定微波安全接触标准提供了依据;首先报道了特殊表型先天性白内障疾病相关基因克隆,研究结果被收录至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眼科基因组库,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姚教授凭借三十年的科研和临床经验,创新和发展了多种眼科手术方式,使数以万计的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患者受益。他开创了手法切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方法,在国内最早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并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建立了一整套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技术;创新与改良超声乳化联合粘弹剂小管扩张切开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此术式也作为一个章节编入国外专著《Glaucoma Therapy 》中,作为一种标准术式向全球发行;首次进行了软性人工晶状体的单侧改性和硬性人工晶状体表面α-AG 亲水化处理,获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姚教授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国内最早成立“汽车眼科医院”,多年来为贫困地区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3000余例,被誉为“光明使者”。
鉴于姚克教授对我国眼科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他曾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余项,并被授予“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姚克教授被评为“浙江省特级专家”
·医疗特·医疗特
4位专家姚克、杜新华、杨亚波、邱培瑾在分析病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