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应急医疗设施体系构建经验
国内外应急医疗设施体系构建经验
摘要:倒逼城市对应急医疗体系规划的反思,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补充和加强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提高救治能力和防护水平,充分保障人民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日本、新加坡、上海、北京、广州等在应急医疗设施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研究提出优化应急医疗设施体系、完善建设标准和统筹空间规划方面对策。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医疗设施
1. 引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球化背景下也蕴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对城市安全发展提出严峻考验。2020年2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全面防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中强调:“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倒逼城市对应急医疗体系规划的反思,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补充和加强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提高救治能力和防护水平,充分保障人民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举措。
2. 相关经验研究
2.1日本
2.1.1日本分级设置应急门诊和“救命救急中心”,结合分诊制度,有序提供院前应急医疗服务
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管理体系为典型的“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模式。在经历了 1923 年关东地区 7.9 级大地震、1995 年7.3 级阪神大地震、2011 年 9.0 级东日本大地震导致严重的福岛核泄漏等灾害后,日本形成了系统化、立体化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自1977 年,日本建立了三级急救医疗体系,第一级是在人口超过5万人的城市建立夜间及节假日急症医疗所,担负常见急症工作,医生由当地私人开业医生兼任,班次由当地医学联合会统一安排;第二级急救医疗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在较大城市内,由几个综合性医院轮流担任,二是指定医院留有夜间节假日门诊,负责较为复杂的急救病人的工作;“救命救急中心”是日本的第三级急救医疗中心,一般是每个100万人口设有一个救命救急中心,每个中型以上的城市均设有一至二个救命救急中心,日本共建立了99 处救命救急中心,它是日本的最高急救医疗机构,备有各种先进医疗设备及充足的医务人员,24小
时应诊。
2.1.2根据等级及功能分类,日本形成由特定机能医院(特定功能医院)、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专病定点医院(如结核病医院)构成的院内应急医疗设施体系
日本医疗机构不仅包括医院(床位数在20张以上),还包括一般诊疗所及牙科诊疗所等。医院和诊所两个层级分别覆盖公立与私立,医院以公立为主,私立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诊所多为医院的医生积累足够经验后私人开设。其中,医院按所有制(如公立、医疗法人等)、等级及功能分类,可分为特点机能医院、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结核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其他中小型医院等。特定机能医院(特定功能医院)类似国内三甲级别的医院,由于其医疗技术、设备比较齐全,主要功能是提供高精尖医疗,高精尖医疗技术研修和先进医技引进、开发及评价等,多为大学医学院体系下的附属医院,公立性质较多;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主要功能包括为转诊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即区域分级诊疗中心)、医疗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即区域医疗中心)、急救医疗(即区域应急救治中心)、区域医疗临床进修学习(即区域教育培训基地);此外,日本还通过专病定点医院等形式,推进区域专病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供地域诊疗指导、急救、灾害救治、康复指导、偏远地区医疗支援等服务。
2.1.3结合指定基地医院,布局全域覆盖的直升机救援网络
从1999年开始,日本致力于构建直升机的救援网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日本的HEMS(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直升机紧急医疗服务)已经相当发达。目前,除一些偏远地区,如北海道,日本基本实现全境直升机20分钟左右到达现场的救援服务,直升机的活动范围是以基地医院为中心50-100公里的飞行圈。日本每个府、道、县至少指定一家基地医院,在人口数量多或面积大的区域,设多个基地,基地医院集呼叫中心、直升机运营、人才培养为一体。伤者在遇到车祸或紧急情况时,先致电119调度中心,经过评估后,如确有必要派遣直升机前往救援,则会联系医疗直升机,投送医护力量或将患者运送到相应医院进行救治,由于直升机反应迅速,能大大降低伤者死亡率和疾病后遗症。
2.2上海市
2.2.1由市级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或区级急救中心站)、急救分站构成专门、独立的院前应急医疗设施体系
与国内其他城市不同,上海市具有专门的院前应急医疗救护体系。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作为“120”指挥调度中心,中心城区下设分中心,各分中心下设若干分站,郊区由区级急救中心站和急救分站组成。中心城区平均每2个街道设置1个急救分站,并与中心城区二、三级医院急诊室建立“急救预报绿通道”,急救服务半径为 3~4公里,郊区每个区(县)设立一所区级急救中心站(也称医疗救护总站),分设多处急救分站(也称医疗救护站),急救服务半径为8~10公里。平均每个新建急救分站的占地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建筑用房约为300平方米。此外,上海还对机场周边(两个国际机场)、危化区、国际赛车场、洋山港、明显人口导入地区(近年来楼盘开发量较大的区域)等区域进行了专门的急救设施规划布局。
2.2.2划定医疗服务圈,统筹配置圈内医疗资源,完善院内应急医疗设施
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大、中型医院非常密集,达到了1.85个/平方公里的密度,这种分布受行政区划影响较小,而主要受城市历史遗存的影响。而在郊区,大、中型医院的分布则明显由行政区划因素决定,一般每一个区(县)都有1所中心医院、1所中医医院,而每个社区或每个镇都配备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院、地段医院)。上海综合考虑人口分布
、地理交通环境、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半径和服务患者等因素,在全市规划设置58个医疗服务圈。以医疗服务圈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单位,均衡配置医疗机构数量和床位规模。此外,市公共卫生中心(又名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院)作为重要传染病的集中收治点医院和满足特殊传染病人的综合诊治平台和开放性平台,规划核定床位数660张,规划用地规模约33.4万平方米,规划开发建设建筑总量为11.7万平方米。同时,预留空间和相应的基础设施,设置“备用诊区”,即一片5公顷的巨大草坪,草坪下留有管线,可以紧急扩充600个临时床位。
2.2.3加强特殊地区的应急医疗救护,完善“立体”急救交通建设
上海对机场周边(两个国际机场)、危化区、国际赛车场、洋山港、明显人口导入地区(近年来楼盘开发量较大的嘉定城区、徐泾、赵巷、九亭、颛桥、新桥、江川路街道、康桥、周浦、东明路街道、三林、周家渡、北蔡、张江、高桥、高东、高行、金桥、曹路等)等区域进行了专门的120急救、二级以上医院覆盖范围分析,并增加了相关设施的规划布局。另外,由于上海具有全国一流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在区域应急救护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上海还发展“立体”急救交通。
参考文献:
【1】大規模災害時におけるドクターヘリの運用体制構築に係る指針について. 厚生労働省医政局地域医療計画課長.
【2】刘兰秋,王亚东,关丽征,彭迎春,梁万年. 从日本的救急救命士制度看我国医疗救护员制度的完善[J]. 急诊急救.  2007.
国外有名医学院
【3】顾翠红. 应急救灾视角下的上海市医疗设施空间布局[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于海玲,关金保,王亚东. 北京市城区院前急救网络合理布局方法的研究 [J]. 急诊急救.  2011.
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