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的关键特征
工作坊的关键特征
引导式培训3.0和催化型课程设计与开发最终都指向工作坊这个场景,尽管前面已经多次提及,平时也经常听见这个词语,但关于什么是工作坊,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和理解。有些人认为只要现场有很多互动和交流就是工作坊,有些人认为涉及了学员面临的一些问题或短板就是工作坊,有些人认为老师现场做一次示范就是工作坊,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学员离场之前做了行动计划就是工作坊……
工作坊有3个关键特征。
第一,现场直面真实的问题,这是组织举办工作坊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特征使工作坊区别于传统的培训、拓展体验活动、上传下达的会议和具有娱乐休闲性质的交流活动。工作坊的主题一般都是明确、具体的。工作坊的发起一定是基于问题或美好的期望的,组织举办工作坊需要一定的资源和机会成本。工作坊必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任务的推进或目标的达到。
工作坊研讨的问题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工作坊发起人提出的诉求,如通过传统目标分解形成共识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可以借助工作坊让学员研讨和共创,在参与和对话中对目
标实现路径和策略达成共识。另一个来自现场学员。有些时候,工作坊发起人也不确定本次工作坊研讨哪个问题,就会放权让现场学员提出研讨的问题,如在开放空间(Open Space Technology)会议中,围绕某一话题,现场学员直接提出相关困扰,工作坊学员共同到解决困扰的策略。
了解了工作坊研讨问题的来源,也就清楚了工作坊引导师设计问题,与传统的培训师设计教学问题、教练为被教练者设计问题之间的差异。如果工作坊研讨的问题来自工作坊发起人提出的诉求,则挑战主要在于把握准确的需求,确保在特定的时间和资源下,帮助发起人解决问题。如果工作坊研讨的问题来自现场学员,则需要提前了解学员关心的问题,或者提前安排好研讨的流程,在现场根据学员的期望目标,运用简单而实战的规则、流程和工具灵活引导。
第二,必须以学员(参与者)为主体,从而区别于分享式的演讲、讲座和培训。以学员为主体,更多是指学员在现场扮演着主力军的角,尤其在问题解决和目标达到的过程中,这个过程类似于一游客登山的过程,导游爬到山顶不算成功。
以学员为主体,不同于以老师为主体,老师所准备的内容只是为了服务现场的学员,基于
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达到。以学员为主体就意味着,工作坊的设计者和引导师要估算整体时间的安排、平衡学员获取资源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时间,而不像以往一样,只是考虑自己传授内容所需要的时间。这也意味着,同样的引导师面对同样的主题和任务目标,一旦学员体发生变化,现场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以学员为主体,意味着老师准备得更加充分、更有经验,并更有灵活性;以学员为主体,还意味着工作坊引导师不是面对一个人和一个体,而是要理解学员体的复杂性。学员之间如何互动、碰撞和对话,需要设计者和引导师选择不同的策略,这个挑战难度的上升可不仅是数量级的变化。
第三,在现场得到实际可用的成果。工作坊举办得成功与否,很多时候是看前后的变化,而呈现变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为此,建议每个工作坊都要努力形成一定的文本产出,并使学员看到这些产出。这不仅是成就感的体现,也是从想法落地为行动的关键一步。工作坊的产出,不同于传统培训中的准备好的案例研讨的成果。已有案例的研讨,有助于激活旧知、检验学员的水平和促进认知转变,但与现实的问题、学员面临的问题之间仍然有一些差距。如果只是做案例研讨,而不让学员将案例研讨的成果与实际问题连接起来,则培训传导的意义更大些,而引导产出的价值很模糊。作为工作坊的引导师,要时刻牢记身上的使命,要帮助学员通过参与工作坊解决问题,在参加了工作坊
之后更有信心面对之前的问题、更有力量开始创造未来的行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