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州牌坊街的历史背景
牌坊,中国特有的一种标志性建筑小品。《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形状像牌楼的建筑物,旧时多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 千百年来,牌坊繁衍发展,不仅遍及华夏城乡,而且还远涉重洋,屹立于异国他乡的许多地方,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
据黄梅岑先生《潮州牌坊纪略》载: “牌坊,传说可上溯唐宋,初以木建,形似‘乌凹肚门’”。古时统治者提倡伦理道德,把城乡间于节义、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将其‘嘉德懿行’,书贴坊上旌表,称为‘表闾’,故牌坊也具纪念作用。到明时改用石砌,加叠层楼,饰以花纹,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唯嘉靖时建多柱多门牌坊”。潮州城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中心,州、路、府治所在,达官明吏多集于此。入宋以后,人材辈出,人文荟萃,因此明清二代,在潮州城建立众多牌坊。潮州城中曾有牌坊 91 座,其中太平路坊 39 座,其他街巷 44 座,余在金山、韩山、湘子桥。此外,于乡镇间尚有 57 座,因此人们喻为“牌坊城”;而集中于太平路大街的牌坊,多为横跨路面的四柱三门,规模较大,鳞次栉比,风格独特,气势非凡,故被誉为“牌坊街” 。
二、潮州牌坊街的文化价值
潮州城俗称“石亭”的牌坊,1999 年版《辞海》的解释是:“中国古代一种门洞式的建筑物。一般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道口。在建筑上起到入口标识、行进导向、组织空间、点缀景观的作用。”其实,牌坊不只是起着一个点缀装饰的作用,其中蕴涵的文化内涵也十分深刻。中国的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 每一座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而这些内涵和象征,主要通过牌坊上雕刻彩绘的各种图案花纹,用隐喻手法表现出来的。此外,“坊眼”亦是特之一,它注明了牌坊是为谁建的、为什么事建的、由谁建的和什么时候建的内容,这些文字, 可都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的人生理念及封建礼教、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表现。
潮州古牌坊类型多种,有府治县治、府学县庠、忠孝节义、功德、科举、赐封、记胜等等,或表明街道、集市名称的牌楼。据初步查考统计,潮州古牌坊共有 152 座。仅昔日长不足二里的繁华太平路,47 座牌坊依次毗鳞。几乎是每巷一亭,百步一坊,为全国绝无仅有的石坊林、牌坊街。昔日潮人视“桥顶吃炒面,大街看亭字”为赏心乐事之一,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潮人心目中,石牌坊与湘子桥是铢两悉称。
在牌坊拆除的五十五年后,潮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复建牌坊街,这既是潮州人民的迫切愿望,
又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重新修复的 23 座古牌坊,以原址、原貌、原工艺为基本原则,恢复了古牌坊的真实历史面貌和艺术特,使得古牌坊这一集建筑美、文学美、书法美、雕刻美于一身的潮州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再次彰显其独特动人的艺术风华,展现其深远丰富的历史内涵,散发其如诗如画的文化魅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