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皇帝与磨坊的故事
--------------------------------------------------------------------------------
2006年12月14日19:01 新闻中心 (阅读:1633次)
德国前皇威廉第一在位时,有一离宫在坡疵坦地方。离宫之前有磨房,欲登高远览一切景象,为所障碍。德皇厌之,传语磨房主人曰:“此房价值几何,汝自言之,可售之于我。”孰意磨房主人殊强项,应之曰:“我之房基,无价值可言。”德皇闻之赫然怒,令人将磨房毁去。磨房主人袖手任其拆毁,从容曰:“为帝王者或可为此事,然吾德尚有法律在,此不平事,我必诉之法庭。”彼竟与德皇构讼。法庭依法判决德皇重将磨房建筑,并赔偿其损失。德皇为法律屈,为人民屈,竟如法庭所判。事后且与人曰:“吾国法官正直如此,我之大错,彼竟有胆识毅然判决之,此吾国至可喜之事也。”
转自:守门老鹤
贺卫方:法院的位置
--------------------------------------------------------------------------------
2006年12月14日20:07 新闻中心 (阅读:1531次)
法院的位置
贺卫方
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对英法两国的司法制度作过一番饶有兴味的比较。他发现法国的制度存在着种种优点,例如制度的设计具有逻辑的连贯性,司法程序更有效率,能够为公民私人之间的争端提供出的解决,但是,在托克维尔看来,这些优点只是次要的完美,因为法国制度具有根本的缺陷,那就是,公民无法利用司法制度与国家权力相抗衡。与之相反,英国的司法制度虽然存在着模糊、阻塞、迟缓、昂贵和不便等缺陷,然而它却能够实现“司法的伟大目的”:“在英国,不管一个人的地位如何,不管他控诉个人或是国王,他都更有把握使世人听到他的控诉,而且在英国所有的法庭都可到维护他的财产、自由与生命的最好保障。”
“公民利用司法制度与国家权力相抗衡”,这样的说法不免让一些人感到刺耳。其实,司法制度在为公民提供制约政府权力的机制的同时,也对民众表达冤情规定了制度性的限制。司法体制的运作要遵循国家制定的法律,要严格地依照法律上的程序,要以证据作为判案的基本依据,这在客观上使得每一个利用司法体制的人都受到了严格的制约,使得司法在限制国家权力的同时也限制着民众表达不满的方式,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重要的是,法庭不仅仅是解决纠纷的场所,也可以成为一所所学校;法院通过对法律的尊重,对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人们平常社会关系中所蕴含的法律道理的阐述,使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权利观念
得以强化,秩序意识得以培养。
因此,介乎于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中立的裁判者,而不是单纯的政府权威的维护者,便成为民主制度下法院的适当位置。所谓中立,就是不依傍任何一方,不偏袒任何一方,就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就是司法独立。
然而,稍微了解我们的司法运作的人们都知道,法院难以独立地判决一切案件乃是目前相当严重的弊病。举其要者,当案件是普通公民之间的纠纷,关系因素会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所谓“官司才进门,两方都托人”;当案件涉及地方经济利益,或者属于民告官类型,即普通公民状告地方政府的案件,地方党政领导的态度便对案件结果起到重要作用--因为法院的人财物均控制在地方领导之手,对全院职工及其家属的生存负有重大责任的法院院长没办法“不独立,毋宁死”。不独此也,我们的现行法律本身也不乏缺陷,例如以当事人的级别或其他地位确定管辖法院的级别,某些高官涉嫌犯罪,必须由最高检察机关进行案情调查,由较高级别的法院进行审理,司法过程中的各种程序也与小民百姓的案件有明显的区别,这样的制度无法让民众感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司法不大容易成为公民得以制约政府权力的屏障。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德国司法史上著名的磨坊主诉威廉一世案。威廉一世乃上个世纪晚期的德国皇帝,一年欲动员某磨坊主拆迁磨坊以美化其行宫景致,甚至愿意高价补偿,无奈磨坊主脖颈强硬,坚
决不依。一怒之下,皇帝命人拆除了磨坊。磨坊主并不恼火,袖手任其拆房,不紧不慢地说道:“为帝王者或可为此事,然吾德国尚有法律在。此不平事我必诉之法庭。”结果,磨坊主诉威廉一世案在法院审理,且结果为皇帝败诉。皇帝服从法院的命令,将磨坊以原样重建,并赔偿由拆房给磨坊主带来的一切损失。此案成为德国司法史上标志司法独立的里程碑。
也许,我们在走向法治的进程中也需要这样的里程碑,以强化每个中国人的依法治国意识,让民众感到法院真正是独立的,除了服从法律之外,不受任何外来的干预,从而树立国人对法治的信心。合适的案例?眼前就有一桩:北京市某区检察院诉陈希同。
来源:《南方周末》1998年4月3日
一个德国钉子户的遭遇
--------------------------------------------------------------------------------
2006年12月14日18:23 新闻中心 (阅读:1374次)
一个德国钉子户的遭遇
威廉一世,号称“军人国王”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
后来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官镜厅被德意志各邦君主拥立为德国皇帝,深受广大人民众爱戴,他的助手就是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现在德国街头还有他骑着青铜战马的塑像。
当年他在距离柏林不远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宫。有一次,这位皇帝用伟人们惯有的动作,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正欲掐腰感慨,他的视线却被紧挨着宫殿的一座磨坊挡住了。如此不合时宜的“违章建筑”,让这位领袖非常扫兴。但他毕竟还是爱自己的子民的,他想以一种公道的方式来解决,于是派人前去与磨坊的主人协商,希望能够买下这座磨房。
不料,这个磨坊主觉悟非常低,丝毫不顾全大局;心里只有小家,没有大家,一点不把“市政规划”和“国家形象”放在眼里,就认一个死理,这座磨坊是从祖上传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几次协商,许以高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示组织的关怀,警告威胁领袖安全,影响伟大祖国形象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要知道这里可是一个国家的门面,来这儿的国际友人多极了,100多年以后波茨坦公告都是在这里签的。可这个老汉始终软硬不吃。
面对这样不识抬举、不可理喻的钉子户,终于威廉“龙颜”震怒,派警卫人员把磨坊给拆了。
有趣的是,这个钉子户拆迁时倒很配合,展现了良好的绅士风度,好像一点都不担心,既没有哭天喊地,满地打滚,也没有把汽油倒在身上威胁要自焚。他袖手站在一边,嘴里叽叽咕咕:别看你是一国首脑,我德国尚有法院在,待我到法院与你理论。
第二天,这个老汉居然就在当地一纸诉讼把国家元首告上了法庭,地方法院居然受理了,判决结果居然是威廉一世败诉。判决皇帝必须“恢复原状”,重新把那磨房盖起来,以赔偿由于拆毁房子造成的损失。威廉贵为一国之君,拿到判决书也只好遵照执行,本来是想办件好事,现在比窦娥还要冤。而那个刁民此时躺在他的小磨坊里,一边数钞票,一边偷着乐,压根就用不着冒被遣送拘留的危险,也不担心什么打击报复,秋后算账,从此以后不管什么国际友人来访,他天天心安理得磨他的面粉。
后来威廉一世和那个磨房主都“驾崩”了,轮到小磨房主想进城,希望把磨房给卖了,不由想起了那个老买主,但他不知第二代领导人对这个磨房感不感兴趣,就给威廉二世写了一封信。威廉二世给他回了信:“我亲爱的邻居,来信已阅。得知你现在手头紧张,作为邻居我深表同情。你说你要把磨坊卖掉,朕以为切切不可。毕竟这间磨坊已
经成为我德国司法独立之象征,理当世世代代保留在你家的名下。至于你的经济困难,我派人送三千马克,请务必收下。如果你不好意思收的话,就算是我借我给你的,解决你一时之急。你的邻居威廉二世”。
历经了多少个统治者,到现在,那个磨坊,德国司法独立的象征,代表了一个民族对法律的信念,仍像纪念碑一样屹立在德国的土地上。
余定宇:法治的宣言:波茨坦郊外的老磨坊
--------------------------------------------------------------------------------
2006年12月14日18:13 新闻中心 (阅读:1636次)
[第四章]法治的宣言:波茨坦郊外的老磨坊
“法院是法律帝国的理想,法官是帝国的王侯”。
——20世纪美国法学家罗纳德?德沃金《法律帝国》
法治的宣言:波茨坦郊外的老磨坊
这一节,我们的世界法律之旅离开了巴黎,来到了欧洲中部的德国。
一提到德国,世人心目中便会浮现出法西斯、党卫军、集中营、焚尸炉等可怕的字眼。无可否认,那的确是德国历史的一部分,然而,却不是德国历史的全部。事情的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人较少知道的另一个方面是——在欧洲中部这片秀美的河山上,德国,自古以来,也曾是一个文化昌盛、产生过无数伟人巨星的伟大国家。不说你不知道,早在二三百年前,德国就已经悄悄地取得了两项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文明成就:一是教育,二是立法。当时的德国,教师已是最受人尊敬、收入最高的职业。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德国,已有了宪法、刑法、民法、劳工法、行政诉讼法等一系列完备的法律,已形
成了一种“法律权威至高无上,连国王也不能违反”的法治传统。在这种伟大的传统之下,下面这个“磨坊主告国王”的故事之所以会发生在德国,那就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了。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德国首都柏林郊外的一个小城——波茨坦,来到那个世界法律史上空前绝后的经典故事发生的地方。
风光如画的波茨坦小镇,位于柏林市西南27公里处,两条清清的小河交汇的地方。行走在小城不宽也不窄的街道上,天空是蓝蓝的,阳光是暖暖的。这里有法国式的园林,荷兰式的街道,有俄罗斯式的教堂,英国式的乡间别墅,亦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和中国式的龙塔,
当然,也有德国式的雄伟 “新宫”。但全城最值得去一看的名胜,还当数隐藏在一片密林里的那座“无忧宫”——桑苏西宫。
我们现在就站在这座著名的桑苏西宫的围墙外,1866年10月13日,普鲁士大公国(德国的前身)的国王威廉一世,在大队御林军的前呼后拥之下,也曾兴高
彩烈地来到了这座行宫里。
说起来,威廉一世,在世界史上也还算是一个声名显赫的角。他在德国历史上的地位,可以与中国的秦始皇、俄国的彼得大帝约略相比。他一上台,就马上对左右邻国发动了三场闪电式的侵略战,连战皆捷,开疆万里。当日,他正是刚打赢了对奥地利的“七周战争”,刚刚把500万人口和64万平方公里
土地划入了普鲁士的版图,然后,刚刚从维也纳大吹大擂地凯旋归来。可以想像,当时的威廉一世是多么的春风得意、踌躇满志。
想当日,阳光灿烂的日子,得意洋洋的威廉一世登上了这座行宫的顶楼。在他的身后,簇拥着一大卑躬屈膝的大臣和一大花枝招展的贵妇小。放眼望去,这座行宫的建筑式样,连同宫内的喷泉、林荫大道、草地、雕塑,都是由他的先祖腓特烈大帝在100多年前,完全仿照法国的凡尔赛宫翻版建造的。正眺望着眼前美丽的风景,忽然,一座又残又旧的大风车磨坊,映入了他的眼帘,挡住了他眺望全城的视线。这给威廉一世兴致勃勃的好心情里,投下了一道不可容忍的阴影。
“拆掉它!”,威廉一世发出了一道阴沉的命令。
“是,陛下!”一个大臣赶快飞跑而去。不过很快就飞跑回来:“报告陛下,拆不得,坊
那是一家私人的磨坊……”
威廉一世恼怒了:“花钱买下来!再拆!快去办!”
“是!是!”大臣再次飞奔而去。然而,过一阵,又再次飞奔回来,气喘吁吁地报告说:“陛下,陛下……磨坊……还是不能拆……”
“为什么?”威廉一世惊讶地问道。而答案却很简单:“磨坊主……死活……不肯卖”。
“多给他钱!他要多少就给多少!”国王开始不耐烦了。
“不行啊,陛下,那个倔老头儿说了,磨坊是他爷爷的爷爷留传下来的,一家人世世代代靠它糊口为生,它的价值无法计算,给多少钱也不肯卖!”
“混账!”威廉一世暴怒了。我南征北战,攻城掠地,取人皇冠领土如折路边野花,这小小一个倔老头儿,居然敢与我讨价还价?威廉一世咆哮着:“马上派兵去给我拆掉磨坊!谁敢抗拒,就地正法!”
一大队御林军应声蜂拥而去,铁蹄踏处,老磨坊顷刻被夷为一片平地。
事态发展至此,这样的一桩小事,这样的一个结局,在我们许多中国人的眼中,是完全正常的一件事。强权一定胜于公理!鸡蛋一定碰不过石头!磨坊主老头敬酒不吃吃罚酒,有“权利”可以出卖而偏不肯卖,那纯粹是他个人不识抬举、不识时务、不会见风转舵地做人,最后落了个鸡飞蛋打、流落街头的命运,除了怨自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