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牌坊老街
天官牌坊老街
旧时宜昌城内有一条青石板铺筑的古老街道,它就是取自一位名人遗迹为街名的“天官牌坊”。天官牌坊这一街名从16世纪一直沿用到20世纪40年代,至今仍有遗迹可辨。
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又称壬戌年(公元1562年),在这条街上出生的举人王篆考中进士,初时放江西吉水县任知事,后历经升迁,官至两京都御史、晋位少宰、吏部左侍郎(民间俗称吏部天官)。
王篆之父王良策为了显耀门庭,于1580年在自己宅院门前立了一座石牌坊,上面镌刻“天官封宠”大字。从此,这条叫了多年南正后街的街道,就改叫“天官牌坊”。“天官牌坊”这一街名绵延不断沿用了360多年,直到抗战宜昌光复后,市面日渐复苏和繁荣。1945年底和1946年初,宜昌县警察局更换部分街名和重新编制门牌号码,将天官牌坊街名改为“四维路”(取孔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意)。解放后,宜昌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26日布告公布,更改部分街道名称,四维路改名为民主路。
天官牌坊街位于宜昌城内南侧,老街宽约7米,全长337米。中段西侧有一条小巷叫艾家巷,
向西直通南正街;街的东侧有一条小巷叫河水巷,向东直通中书街。此外还有一条无名小巷,人们叫它顾家巷子,因为清朝道光年间,小巷尽头顾宅出过一位学识渊博先后五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而得名。
天官牌坊街的两个街口都连接着宜昌城的繁华所在地,北口抵县府路(今献福路),与二架牌坊(今新民街)南口隔街相望,这一带叫大十字;南口抵学院街,穿过学院街就进入璞宝街的北口,这一带叫小十字。大十字、小十字当年都是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繁华闹市。
天官牌坊街算不上一条大街,但所居住的大户人家较多,所以街道铺筑考究,设计合理。青石板泽一致,整齐划一,筑成的路面平整光滑。路面下的阴沟泄水情况良好,下再大的雨也能及时排除。街二面的房屋多为明清风格建筑,呈庭院式的厢房天井砖木结构,屋宇均为木质穿架,瓦、檀、梁、枋、柱构成屋宇整体。由青条石砌成墙脚、斗砖砌成墙体的封火墙隔开。按富裕程度分一进、二进、三进,每进为一组正房厢房合围的建筑,中间为天井,用于通风采光和承接雨水和污水排泄。
我是在天官牌坊街长大的,现仍居住在这条街上。凭我的记忆,街道两旁有许多颇具特
的建筑,较完整的保存到20世纪50年代前,由于战乱破坏和风雨剥蚀已不复存在,但遗迹仍依稀可辨。试择要加以介绍。
一、天官府,即王篆的老宅
天官牌坊街中段座落于艾家巷口对面一座坐东朝西的大宅院(现民主路28号处),就是王天官的老宅。王篆飞黄腾达后,他的家人将这处宅院翻修一新,门前立了石牌坊,两侧蹲着一对石狮子,很是显赫气派。宅院中间是走巷过道,两边临街各一排门面,从过道进去是厅堂和正屋,并有多重天井,后门直抵河水横巷。侧面是花园,花园侧门通河水巷。
以后数百年间王家家道中落,民国时期家境更为衰败,传到王为记一代已无力支撑,抗战前将房屋卖给钱姓人家。抗战胜利钱姓房主回宜后即为该房产的主人。
二、财神殿
财神殿是当年钱庄、盐号两个行帮的会馆,占地面积很大(现民主路50至56号),进大门是一座青石下脚雕梁画栋的戏台,戏台前是一块青石板铺地,可容三四百人的院坝,最后一进通河水横巷。现在民主路50号房子就是当年会馆的帐房。1911年至1927年间,会馆于
每年三月初一至十五(农历)两帮会期,请津河班(湖南戏)和府河班(汉戏)来会馆唱戏。当时看演出不收费,观众自带椅凳从大门进入落坐,散戏后加开两边侧门(又称耳门)疏散人。平时会馆仅仅行帮头人偶尔聚集议事,闲置时候居多。为此,聘请一位私塾老师在此开馆带学生授课。
三、陈家祠堂
陈家祠堂上起河水巷,下至顾家巷,后面抵顾家院坝,现民主路24号为其旧址。进入民国后陈家逐渐衰落,先后将房屋卖出大半。抗战胜利回宜后,只剩现在民主路24号上下两间门面和后面大院。仅这卖剩下来的砖木结构加封火墙的深宅大院,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以及门前一对石鼓,仍然气派不凡。解放前后用两间门面做布店生意,规模较小,由陈家的一房陈德谦、陈德贵两弟兄当家。据说比他们长一辈人称“陈三爷爷”的,解放初还住在北京。
四、黄家大院
从清朝到民国初年,陈、黄、王三家是宜昌的名门望族,都在天官牌坊购置房产居住和经营。黄家的房屋就在这条街的下段(民主路12至14号商业幼儿园处),时称黄家大院。大
院临街门面不算很宽,但院内宽度超过一倍,后门直抵中书街。黄家虽拥有这样大的房产和其他产业,但百年以前就每况愈下家道中落,民国后更甚。黄恭恂出生后雇请的“亲妈”(即奶妈或称保姆)住在黄家把他带大,却无力付给她工钱。直到黄恭恂成年、亲妈年老无依了,黄家人才将临街一间房屋(现门牌12号)作为积欠多年的工钱给她租赁养老,后几经转卖给宜都白洋(现属枝江)大地主李贡三。战后改成门面出租,解放后李要退租减息,将房子卖给住户陈达禄。
14号门面由黄恭恂家人卖给经营布摊的胡继财,正门钢筋水泥楼房和大院内全部房屋卖给肖锡卿等人经营协成绸布号,公私合营后花纱布公司用做仓库,不久改做财贸幼儿园。
五、童翰园大院
童翰园大院房屋宽大深长,直抵河水横巷(现民主路38至42号),门前一根石柱,显示这里曾有过“举人府第”的辉煌。解放后童家后人仍住这里,但已用着百货业同业公会会址,宽敞的堂屋可供百多人开会。1954年后为牙刷生产合作社工场。童举人在世时,在上段还置了一处房产,抗战前作过县医院,解放后用于制线厂厂房,后辗转变成床单厂的一处分厂。
六、消防会,济宜典当铺
早年的消防会大院,大约20世纪20年代前后由山西商人经营的济宜典当铺在此开业,抗战时歇业。胜利复员后,公济钱庄在此复业,勉强经营到临近解放,后改建为二轻幼儿园。
七、均益车行,聚兴诚银行
1913年,武昌人喻锦棠在天官牌坊的艾家巷口处开办均益车行,由最初的20辆人力车增加到百余辆,鼎盛时期曾达250余辆。抗战胜利后,聚兴诚银行宜昌办事处在车行旧址复业(即民主路55号)。解放后聚兴诚奉命公私合营结束业务,这里仍有原任宜昌聚兴诚经理、时任宜昌市工商联主任委员左彦甫的寓所。1954年,人民银行宜昌市支行开办民主路分理处于此,直至迁献福路后才完全改作居民宿舍。因年久失修,1993年拆除改建新楼。
八、杨福隆药号
杨福隆药号是宜昌较老的一家中药铺。它的首创人、江西清江县人氏杨受三经营有道,20世纪初短短数年在县府路开办的一家药店就集有3000银元的资本。为谋求发展,在天官牌坊上段购置房产,于1913年迁来新址经营。杨福隆药号从全国各地采购地道药材,讲求品
质,加工精良。既经营原药,又由其弟郎三、省三主持配制膏丹丸散应市,兼营批发,生意兴隆。该店常年有店员、技工七八人,聘请名中医师坐堂应诊,在行业中位居三至四位。杨福隆药号持续经营40余年,直到1956年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并入市医药公司。
九、王星甫大院
王星甫大院座落于街的临近北口的西侧(现纺织机械配件厂厂址),房屋又深又宽敞,侧门直通县府路。王星甫早年在此开办祥丰钱庄。1937年前后,他的儿子王衡洲执掌钱庄业务,旋宜昌沦陷停业。1945年回宜后不久,将房屋卖给李梓材开办长江肥皂厂。1954年,行业改造,该肥皂厂合并入红星化工厂,60年代在这里建成纺织机械配件厂。
除了以上这些以宜昌本地人为主的有名望的家庭大院和著名字号外,要数江西南昌人氏陈家兴、陈子成父子经营的历史悠久和较有规模。陈氏父子从清朝末年就在天官牌坊开设兴发泰鞋厂和卷烟厂。1913年转业开办兴发泰颜料行,是资金雄厚,业务兴旺的著名商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