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风俗
东北的风俗
  篇一:东北的习俗
  东北的年俗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东北人是很注重春节的,也很讲团圆。所以无论身在何方,到了春节父母都希望儿女们能围坐在周围,全家人团团圆圆吃顿年夜饭。这可能是年迈父母一年最大的盼头。东北人祖籍大多来自关内,还有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春节习俗。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下午要杀猪因为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
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还要宴请左右邻居来,可热闹了
  腊月二十五,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
  腊月二十六日和二十七日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腊月二十八日 贴窗花、挂年画 ,和贴福字 窗花、年画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而且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
来的希望。
  东北民间在大年三十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它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吃东西,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做 “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准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但是主食还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韭菜馅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里捞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
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所以现在有了这样的歌谣: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杀猪;二十五、蒸馒头二十六,买年货;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春联;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哈哈~~~~~看了以上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很想来东北做客呢??如果你有时间的话,记得一定要来东北哦东北三省是哪三省
  篇二:浅谈东北春节风俗人情
  浅谈东北春节风俗人情
  ----13届冬季假期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大区和经济大区。“东北”一词,起源较早,:“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东北与辽东、关外、关东、满洲等名称具有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只不过它们具体所代指的地域范围有一定差别。
  东北地区,狭义上指东三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所构成的区域,广义上则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旧为东三省管辖的今内蒙古自治区东五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四季分明的东北地区坐拥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是资源丰富、文化繁荣、经济实力雄厚、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深度融合的区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属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圈,还融合了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日本、俄语和朝鲜的国家的风俗文化和语言。
  发源于东北乡土的戏曲有二人转、秧歌、吉剧等。其中踩高跷在古代文献有关渤海国的记述中就有描绘。东北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是有代表意义的一首东北名歌。
  东北话包括东北百姓广泛使用的东北官话和大连等少数地区使用的胶料官话。其中东北官话细分可分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为几小片。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调查,1988年中国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为8200万人,如果使用者的数量增长与人口增长相当,那么截至2010年,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超过亿人。 东北人向来注重文化的认同,和节日的庆祝,延续着传统而古老的习俗,而也正是这一点,让东三省的人们拥有了较比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们更加密切的联系与更深沉的故土情怀。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东北人把过春节称为过大年。在我国地域不同过年的习俗也
不尽相同。即使在东北,各地的习俗也有很大差异。越靠东北部,越能体现东北人的过年习俗,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东北农村过大年了。  有一首民谣道出了东北春节的习俗: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一、泡腊八蒜
  在北方,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会一天赛过一天,腊八可以说是过年序曲的一个开头。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虽然简单,却有讲究!蒜得用紫皮蒜,因为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醋要选米醋,因为米醋淡,泡过蒜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