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若晨星”汝器的汽泡
汝器的汽泡,人们已以习惯于以“寥若晨星”一语概之。思索朗久,谓其有失偏颇。
寥若晨星是形容汝瓷汽泡极少而选用的成语,汝瓷的汽泡果真少吗?我们知道,汝瓷的釉面较薄,而且烧成温并较低,故釉面的玻化现程度也亦低,其抗磨损抗浸蚀的能力亦随衰减,较之其它瓷器,汝瓷的对外界之各种磨损和浸蚀都是较差的。
我们知道,汽泡是有生命的,有生成,衰老和死亡过程,研究表明,汽泡在200年以上会发生变性,由晶亮,浑浊,黄褐,黑到坏死。北宋汝瓷至今近千年,其汽泡在正常状态下也会沿着晶亮——浑浊——黄褐——黑——坏死这一条必然的道路走完自已的一生。更说其釉薄,玻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密紧的蝉翼纹。这蝉翼纹是汝瓷纹饰的重要特征,它增强了汝瓷的美感。同时,由于开裂纹的存在,也增添了外在破坏因素侵入的的途径和口子,其抗磨损和抗浸蚀的能力进一步衰减。这样,薄釉,玻化程度低和片纹的存在这三大因素导致了汝瓷汽泡的变性,坏死速度。坏死程度远高于其它瓷器。
从实物上我们于高倍镜(150度),可以看到汝瓷釉下那较稀少的汽泡被成片的白云雾状
的东西所包裹,犹如飘浮于白云之上的稀疏星星。这些云雾状的东西,正是汽泡变性后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同时我们在冰裂上和冰裂纹旁,几乎看不到汽泡的存在,这更证明了冰裂纹加速了汽泡变性和坏死的速度。
北宋官汝至今已近千年,谁人又见到过刚出窑的官汝汽泡。这里说明一点,显微镜发明于1570年,也就是说北宋,甚至元末,明初均没有显微镜,何来汽泡之说。我们的专家都是侈据显微镜发明之后,所见到的几百年前的器物上业已变性坏死的汽泡现象。
这种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不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思维,这种以偏慨全,不顾事实,不加辨证分析而妄下结论的学术中思想,是极端错误的,而亦将误导学术的错误观点而应该给预以批判和扬弃。
汝对手中的汝瓷作镜下观测时,有一个共同的奇特现象。高倍镜下,有较多的水晶一样的斑点,在白云雾状的簇拥之中,发出的灼灼晶亮。我认为,以“寥若晨星”来形容这种现象较为妥贴。
我们知道,汝瓷是以玛瑙入釉,而玛瑙的分子结构稳定,而汝瓷的浇成温度不高,难以将
其完全融解,故其未能分解的晶体,散在于釉中,故尔能在釉下被高倍镜所观察。这种玛瑙的晶体,细小,晶亮,散布汝瓷的釉中,被高倍的灯光所激,故能发出晶亮。
汝瓷中的汽泡,只能说明其在数量少,而以“寥若晨星”以概之。但汽泡只是其形,而非其质。也就是说,汽泡只有外形上俱有星星的形态,而不能发出晶亮的光芒,不俱有质的实态,故以“寥若晨星”来解释,只表其形而示能深入其质。若以“寥若晨星”解释玛瑙在釉中的形态,则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一它在外形上像星星,二它在数量上稀少。三它在质上因有闪灼的晶亮而更像星星。
同时,汽泡在镜下有明显的形态和边界,而玛瑙晶体在镜下只是闪灼的光点,没有具体的形态和边界。每当我们仰望星空,只见星闪灼谁又见到过星星的具体形态,无论是在官窑或民窑,闪灼的的星星都是闪灼的光点,难以看清它的具体形态。以星星比喻或形容汝瓷中玛瑙的晶体,所以,个人认为,以;寥若晨星“来比喻 汝瓷釉中的玛瑙晶点更为恰当和妥贴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