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中的鱼籽纹到底是什么东西?这篇文章带你解读汝瓷鱼籽纹
谈起中国瓷器就会有很多民间传奇,汝瓷也不例外。稍有不同的是,围绕着汝瓷的一切已经不仅仅是传奇了,应该叫做神话,并且,这神话一旦形成就被后辈们一再的渲染造势、不断地添加和入,即使到了今天也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粉青纸搥奉华瓶
这倒不是说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它应该享有这样的待遇。而是因为在中国瓷器史上,大名鼎鼎的汝窑,才只有短短二十年的灵光闪现。在短短二十年的辉煌之后,因为战乱而瞬间就“寿终正寝”了。因此在民族的记忆中,它只留下了昙花似的匆忙影像,其余的什么都没有。这种文献的严重缺失,一下子就把汝瓷这本来很普通的实用器物,推放到了让人可望不可及的高度。从此它不再是一种寻常物品,在民族情感中它成了神器,是需要我们赞美和敬仰的。
鱼子纹
但是文献的严重缺失,也为后代研究汝瓷带来了天大的难题。可以说,在汝瓷研究这一领域里到处都是有待研究的空白,所有的专家观点和理论都是需要争论和推敲的。
人们在谈到鉴别宋汝窑时,都会想到要看到“鱼子纹”,因为它是清末著名鉴藏家赵汝珍提出的汝窑特征之一。可是“鱼子纹”是啥样?专家的书里没讲明白,不是不想讲明白,而是自己压根就没搞明白。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清末大收藏家赵汝珍在《古董辨疑》中,曾把“鱼子纹”作为鉴定宋汝的唯一特征“……宋时仿汝者有龙泉窑,其豆绿者与汝窑大致相同,往往易于相混,非细别之,真伪不易辨也。即汝胎粗而略糠,龙泉则坚而细;汝釉薄而清,龙泉釉厚而混;汝无釉处呈羊肝,龙泉则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脱如料,龙泉无光,滋润若玉;汝鱼子、蟹爪均有,龙泉则绝无鱼子纹者。”
一些人对“鱼子纹”的简单解释就是像鱼卵一样的小开片,密集分布。这是望文生义地瞎掰!因为汝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开片。那是不是清末鉴藏家赵汝珍把“鱼子纹”作为鉴定宋汝的重要特征是误人子弟之谈呢?本人认为赵汝珍没说错。错的是人们对“鱼子纹”的错误解读。专家搞不明白的事,民间古瓷玩家就有了发挥的空间,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没有一种是正确的。在此,仅选网上三个有代表性的,对“鱼子纹”的错误解释如下:
1. “鱼子纹是汝瓷釉面上存在的块条,片状的块,如鱼卵一样,飘依在水中或块石之上,
一团团鱼子纹非用10倍放大镜细观察才能发现确有其物,如用40倍显微镜看会更清楚。”
2. “民间藏家对“鱼子纹”的描述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釉面的小气泡空洞聚拢处看起来很象成团的鱼子,二是由高温溶解的成片或点状的红玛瑙晶体。并且,第一个观点基本已被大家所认可。”
3. 鱼子纹是“类似鱼卵聚集的大小不一的圆形开片”。
汝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 1987年宝丰县清凉寺出土
而古代人对“鱼籽纹”的描述。在清·佚名《美术丛书本》四集一辑第312页:“汝窑,北宋出汝州,有深淡月二种。有有纹片者,有无纹片者,紫泥骨子,釉水肥厚莹润,骨肉泛红,间有桔皮棕孔。当今,景德镇仿做用里乐釉天青料少许,以不泥为骨,多鱼子纹者,略得遗意矣,不子素泥也。”
怎么样,古代人的话看不大明白吧!别急,我用现代人的话描述出来。假设我们以漂浮在水中的灰白或灰黄的团状或片状的鱼子为参照物相比喻,那么这些“漂浮物”又跟水的水不一样。把水比作釉面,“漂浮物”比作“鱼籽纹”。这就形成了汝窑釉面上有点状或片状有异于汝窑釉面的釉块,这种“釉块”就是传说中的“鱼籽纹”。这种“鱼籽纹”现象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汝窑莲瓣碗上就有所体现。
一、“鱼籽纹”的形成。
“鱼籽纹”作为汝窑的神密面纱,总是慢慢地揭开。“鱼籽纹”又是怎么形成的?从上图中的“鱼籽纹”图片,我们提出鱼籽纹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釉面的小气泡空洞聚拢处看起来很象成团的鱼子,二是由于高温溶解的成片的红玛瑙晶体。这两种原因,这就引起了一个新的话题——汝窑的气泡。所以,我们首先要对汝窑的气泡进行一下了解。
二、“汝窑气泡”与“鱼籽纹”。
对于汝窑气泡的说法也有很多,有人曾在文章中提出汝窑无气泡的观点,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我在上文介绍“蟹爪纹”中已经提到过有分布的大气泡。更准确的说,这零散的大气泡正是古文中所叙述的——晨星稀现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