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学习《千字文》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讲解文本,让学生了解文本大意。
2、背诵文本,感悟文本。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小朋友还记得吗?
我们上节课讲了什么故事呢?(武王伐纣、仁慈的商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学习理解内容
1、老师带读经文两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理解经典原文
①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盖:发语词,无实义
四大: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儒家以天地、君、亲、师为四大,即人受天地覆载之恩,受国家水土之恩,受父母生育抚养之恩,受师傅传授教训之恩。
五常:五种品德,即仁、义、礼、智、信
【译文】人的身体发肤,关系到四大和五常。
这两句话,是针对我们人的生命体和生命属性来说的。“身发”在此处,指代我们的肉身。人的生命体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物质的“四大”,一部分是精神的“五常”。
五常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是天德,这是天赋与人的天性。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中无法抗拒的力量,这种支配力量被称为天。常是恒常、永远存在、不能改变的意思。
②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蔺恭惟:恭敬地想。惟,通“维”
【译文】恭敬地想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哪里还敢毁坏损伤自己的身体。
这句话出自孔子讲的《孝经》。《孝经》是儒门十三经之首,历来读书的规矩是先读《孝经》然后才有资格读《四书》。《孝经》是曾子问孝,孔子回答,再由曾子及其门人整理而成,共有十八章,解释了一个“孝”字。
孔子在《孝经》中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我们这个身体是受父母遗传而来的,是我们的神识借以居住的房舍,等于是上天和父母借给我们用的,使用完毕以后还要归还的。所以我们对自己这个身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如果能够所有,谁还愿意生老病死呢?向别人借来用的东西,一定要妥善保管,弄坏了就没有办法还了,所以这里才说“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一言一行不忘父母】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我们的四肢毛发、骨骼皮肤都是父母赐子我们的,我们要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这是最基本的孝顺。
据说,东晋的范宣在八九岁的时候,在自家菜园中劳动的时候,不小心伤到了自己的手指,于是他伤心地哭了。
有人问他,是因为太疼了才会哭吗?
范宣回答不是因为疼才哭,而是因为自己没有按照《孝经》的教导履行孝道,觉得十分惭愧,所以才会哭。
《孝经》以及贤达前人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着父母,如果自己做出不合礼仪道德的事情,不仅会让自己受到谴责,也会让父母蒙羞。只有谨言慎行,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不让父母蒙羞。
③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慕:向往,追求
效:效法,学习
【译文】女子要仰慕那些严守节操的贞洁之妇,男子要仿效那些有才能有道德的大丈夫。
男效才良”。对女子之德的要求是“贞洁”,女子要羡慕、爱慕的是贞与洁,自古女孩子起名字叫贞、洁的很多。“贞”字的本义是正,甲骨文形从卜从贝,是最古老的占卜用语。上古卜卦,问事之正不正,就曰问贞。后世假借为端方、正直的意思,形容一个人的意志操守坚定不移。《易经》中称“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洁”是干净、没有污染的意思。“女慕贞洁”是说女子应该追求的是保持自己内心方正的品性和外在洁净的品行。
④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得能:学到了知识技能
【译文】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及时改正,学到了某种知识技能,一定要牢固掌握,不要轻易忘记。事实上,在今天,无论男女,都要道德高尚、严守操守,都要积极向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学习。
【周处改过自新】
在三国后期的东吴,义兴有个叫周处的人,由于从小缺乏管教,他成天在外惹是生非,百姓们都恨透了他。
义兴邻近的山里有一只猛虎,经常出来伤人。当地的长桥下,有一条凶恶的蛟龙,也经常游出水面伤害人畜。于是,人们把周处、猛虎、蛟龙放在一起,统称为“三害”,并以周处为第一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