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蔺相如的忠义思想
作者:杨小龙
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0年第22期
作者:杨小龙
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0年第22期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传记,不仅有较高的史学价值,而且也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它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尤其着力刻画了蔺相如的形象,着重表现了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有谋略、能言善辩很果敢、不畏强敌威武不屈、顾全大局识大体、宽厚待人不计私怨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品格。蔺相如这种智和勇的性格特点也历来被大家所认同。司马迁在这篇传记的后面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可见蔺相如的上述性格特点毋庸置疑,无须赘述。但笔者却认为文章更为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的忠义思想,表现了他忠义兼备的精神。
蔺相如的“义”体现在他正直刚强重义节、诚信大度讲义气,以义至上、以义为首上,他是一
个真正的义士;蔺相如的“忠”体现在他的忠于主人、忠于君王、忠于朋友、忠于国家,替主谋划、为君效命,重视友谊、心存国家上,他是一个真正的忠臣。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看蔺相如的“义”。
在“完璧归赵”这则故事中,面对强大秦国求取和氏璧时,蔺相如站在“义”的高度,对赵王说:“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当秦王见之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他时,蔺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说:“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这表现出他决不受辱很有“义士”气节并且有为“义”而死的决心。他紧接着义正词严地斥责秦国的非“义”行为:“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不相欺”其实就是“义”的最根本最基础的要求。同时蔺相如还对比说出了赵王的义举:“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并要求秦王也应该以礼相待:“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最后秦王不得不答应了他的要求,让他享受了“义”的礼遇:“秦王……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当“归璧于赵”后,蔺相如仍然在“义”上大做文章,在秦廷上大义凛然地继续陈述秦的不义之举:“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并说出自己不“
负赵”的义举,以诚实的义士风格说出自己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但只要“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而且明说只要秦先割十五都予赵,赵不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这些都足以说明蔺相如光明正大、正直诚信的“义”之精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