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事迹介绍
裘沛然先生,原名维龙。1916年出生于浙江慈溪裘市村。7岁入私塾,11岁就读于国学专修馆。除诵读经史百家外,裘沛然还涉猎诗词歌赋,凭借勤奋与刻苦学习,使他在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都打下了一定的功底。
1930年至1934年求学于一代医擘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并在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又先后跟随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等中医大家学习。
1958年,裘沛然先生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工作,1978年任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部主任,被聘为终身教授兼博士研究生导师。1979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0年担任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1981年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1983年任市政协常务委员。1988年任市政协"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并为院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全国第一届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2003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特聘为终身理事,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2008年2月,荣获第五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
2009年6月19日,首届"国医大师"表彰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60年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30位国家级中医大师,裘沛然得此殊荣。近期,解放日报、上海电台、东方卫视、东方网等多家媒体以"走近他
们"的栏目联合采访报道了"国医大师"裘沛然。经过沪上百万市民的票选,裘老被评为"2009《走进他们》年度十大人物"。93岁的他,清癯挺拔,耳聪目明,行动自如,在他远离尘嚣的乡宅中,他提笔写下"此身行作龙华火,尤具童心似少年。"
裘老一生勤勉,恪守古训"医乃仁术",被誉为一代鸿儒大医。
清风傲骨施仁义,良医入世良相心--救死扶伤,医德广被
从医75年,裘沛然先生至今都坚守在临床第一线,他高超的医术治愈了无数疑难病患,他研究的"疑难病八法"等理论成果为中医事业的发展积累了
宝贵的经验,在经络研究、伤寒温病学派的融合等诸多方面发表了新的见解。
力倡"伤寒温病一体论"。
裘沛然老先生常谓:辨证施治有常法常方,但病机千变万化,应知"法无常法、常法非法"。裘沛然特别服膺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学术经验,曾系统研究了《千金方》中近六千个处方,所以他在重症顽疾时,多效法思邈,以大剂
庞杂组方或奇特配伍而屡起沉疴危疾。一位姓杨的病人患急性高热症,发热到40℃,经上海著名西医专家多次集体大会诊,用了多种退热西药都毫无效果。
裘沛然仔细询问病情,察按脉后为开出处方,只一剂药病人高热退至37℃,
再服一剂高烧全退。
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裘沛然先生对于仁者仁道也有一番自己的思考。他始终强调,医生对病人要有高度责任感,从而使病人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对提高疗效能发挥很大作用,这就是他提出的"医患相得法"。他认为今天
无论做人还是行医,最大的要求,便是要有良知。从医从教数十年来,裘沛然
先生始终为他心中的仁义大爱,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上下求索,曾赋诗云:"学
如测海深难识,理未穷源事可疑,诗到换年浑是梦,世犹多病愧称医"。这寥寥数语,体现了裘老一生好学不倦,老而弥笃追求真理的精神,更有他对病人的
殷切的关怀之情。而今93岁高龄的他,始终保持着中国知识分子"柳州风骨,
长吉清才"的明锐和率真。民众的心病、社会的是非忧乐都在他心中,面对高层领导,他也豪言直谏,轻声说重话。
胸怀苍生笔不辍,为世散墨剑风楼--精研国粹,著作等身
裘沛然是著名医者,更是还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学者和诗人。对儒学及古体
诗造诣尤深。在治病救人过程中,他越发感到"心灵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远胜于身体疾患",于是拿起手中纸笔开出一剂剂"治人心灵"的"良药"。他以广博的文史哲知识和深厚的国学积累,被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早年一
部《剑风楼诗文钞》裒集了先生对世界的理解、对民族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被上海中医学院第一任院长程门雪先生赞为"一时诗句动星辰"。
1987年,根据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所写的《疑难病证的中医治法研究》荣
获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该文融哲理、医理为一炉,医界评之为"
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的佳作。1988年,裘沛然先生的著作《壶天散墨》获上
海市卫生局"优秀中医药著作奖"。
十年之后,2008年,92岁高龄的裘沛然耗时八年写成的《人学散墨》一书出版了。这本书是他在对中国哲学、儒学、史学等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
生体验,对社会人情的思索写成的。他在《自序》中写道:"这是专门论述如何
能做一个'合格'的人而写的。"这本"治人心灵"的书籍,广受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的赞誉。
"医人之病我写《壶天散墨》,治人心灵之病撰《人学散墨》"。裘沛然平
生著作主持编写学术著作40余部,不仅集中反映了他的博识才学,而且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鼓荡于胸宇的浩然正气。
老夫头白豪情在,要看东南后起才--言传身教,传承创新
从教60余年,裘教授的学生有千万,他的弟子对教授的教学方法深为推崇:"听裘教授一席课,终身获益。"中医学习中,精读中医文献十分必要,但我国绝大部分医术都是用古文写成的,而且其中有不少文义辞旨都和现代语词不同,这让学生只能"望书兴叹"。裘沛然总结的"阅读三部曲"和读书心得十分有效。比如"猛火煮,慢火温"读书法,就是指在初学某一名著经典时,应下苦功
夫熟读熟背、认真思考、不断钻研,然后对书中重要内容要反复思考、认真实践,领会其中的道理。
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是中医发展的关键。裘沛然是全国首批500导师之一,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他的弟子中有许多人成为中医专家、名家。2005年,
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裘沛然名师工作室",王庆其,李孝刚、裘端常、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等中医学者进入工作室,聆听裘教授教诲,系统学习、整理裘沛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简介
裘沛然为中医事业的振兴,多方奔波,献计献策。他说,医学发展除了医
界同道的勤奋努力、自尊自强以外,国家政策有力的扶持和社会人土的关心与
重视,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医学辩证法
研讨会上,裘沛然作了《祖国医学的继承、渗透和发展》的长篇学术报告,提
出中医发展有三条途径:首先是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二是采用多学科发展中医学,三是中西医要真正的结合。
裘沛然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医特、时代气息"八字方向,认为中医学
必须在保持自身特的前提下,努力撷取与之相关的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和新
成果,为我所用,才能在挑战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工作者要有民族自尊心,一定要牢牢掌握中医学的精髓,同时还要具有海纳百川的襟怀,学习不止是为了充实,更重要的是为了超越。"裘沛然希望,"中医后继者把我国传统医学提精撷粹,继承创新,缔造医学的明天。"
"焰读灵兰绛帐开,神州佳气拂兰台。老夫头白豪情在,要看东南后起才。"正如裘沛然诗中所述,他为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倾注大量心血,为中医事业的发展鞠躬尽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