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和谐号和复兴号的区别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一定意义上会通过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与否来进行判断。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受限于地理环境、能源等,只能区域性,地段性推进。在这一条件背景下,分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非常有必要。
1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1.1 交通运输推进区域经济增长
交通运输网络是区域产品远销的关键。完善的交通信息网能够快速连接原产地与市场,在短时间内将经济利益最大化,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发展赋能。一方面,交通运输行业所耗费的资金多且回收周期长,能够通过产业关联来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可以有效降低交通运输成本,提高运输的安全性与时效性,为经济产品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经济区可以灵活选择水运、铁路与公路,择优选择,降低成本。
1.2 交通运输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的经济结构与区域各经济要素相关联。完善交通运输网络的落成,能够促进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能够促进沿线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油
气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使得区域形成更加合理的分工。同时,交通网络的便利会加剧区域的产业竞争,能够很好地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高新技术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
1.3 区域发展水平影响交通运输设施的数量
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区域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发展。和谐号、复兴号高铁等不断增速;高速公路、铁路网不断延伸,西藏、青海等地区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完善。交通运输方面的收益不断提升,为政府加大交通运输建设方面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会给交通运输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新技术产品对于运输的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侧面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1]。2 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 资金难以得到保障
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发展过程,耗费资金数量较大。一般情况下,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由政府出资,但由于交通建设工程的发展,交通建设规模扩大,工程造价高,容易导致收支在短时间内难以平衡。加之,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于交通建设投入的资金数量不同,各地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都存在差异。反过来,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银行贷款形式政策的变化,交通建设的资金来源减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与发展。
2.2 运输安全问题频发,运输成本高
当前区域经济交通网络连接地区多,长途运输占极大比例,很大一部分长途运输要求时效快,例如快递行业的速度竞争,省内次日达,其余地区三到五天送达的宣传内容,容易使得运输司机极易出现疲劳驾驶的情况,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不仅对自身安全是极大的威胁,也损失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潜在之中会造成客户的损失。客运站安全管理不到位以及运输司机安全意识薄弱,往往都会带来严重的交通事故。同时,交通运输的时效性往往与价格成正比。水运以及海运价格较低,但时效性差,往往适用于大宗物品且不急需物品的运输。药物、骨髓等急需物品往往会选择空运的方式,时效性强,但价格较为高昂,具有完全性价比的交通运输方式仍有待发掘[2]。
2.3 污染性较为严重,影响众生活
在交通运输过程中,车辆产生的废气会影响空气质量,噪音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环境的保护,与绿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但由于新型环保燃料价格较为高昂,导致清洁燃料推广程度不高,环境污染问题仍较为严重。同时,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恰当选择会给特定交通运输网络带来巨大的运输压力,破坏交通运输网络的流通。加之,当前对车辆产生噪音处理方式较为单一,通过安装隔音板等很难消除噪音,对于沿线人民的生活影响较大。
3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3.1 交通运输与经济相适应
经济发展推动交通运输建设朝高质量,宽范围方向发展,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要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超前发展模式下,交通运输网络会出现闲置现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难以对交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但滞后的交通建设会极大程度上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以西藏地区为例,西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牧业资源,但由于前期技术的障碍,西藏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难以得到完善,
(下转第38页)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李 轩
(中铁二院西北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兰州 730000)
摘 要:交通运输是区域发展的命脉,区域的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的增速。交通运输承担着联系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利益等往来的重要责任,发展好交通运输是发展经济的首要前提。本文立足交通运输发展建设现状,通过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何确保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关键词: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发展;适
应性
作者简介:李轩(1983-),男,四川南充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3.2 提升运输安全的措施
3.2.1 加强路地联防联控,共同营造良好的外部运输安全环境
通常情况下,地方铁路建设时考虑成本问题,一般不会建设铁路封闭防护网,但这对铁路安全运行来说是个重大安全隐患,根据过往经验,路外伤亡常常是因为没有设置防护网而造成的。因此为了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铁路开通运营前和运营期间,要积极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一起向广大人员众开展宣传教育,加强路地联防联控工作,普及铁路安全和安全常识,以此来减少路外伤亡。必要时可以增设安全防护网以防止行人进入铁路限界内。这方面贵州瓮马地方铁路就提前做了考虑,从建设初期就考虑到运营安全,在建设时同步安装了防护网。
3.2.2 加强行车设备检查维保和隐患排查力度
列车的安全运行首先要有平顺的轨道线路以及通信、信号、电力、供电等设备正常运转作保证,因此这就需要铁路运输企业加大对工务和电务设备、机车车辆、自轮运转设备等的巡查、检修、保养工作,确保设备性能随时处于运用状态。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搜山扫危和防洪抢险应急准备工作,及时排
除安全隐患,降低设备故障或隐患发生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3.2.3 提升员工业务素质
铁路运输生产安全与否,除了必要的设备设施保证外,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铁路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多数是因为工作人员的违规违章作业造成的。因此要不断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坚持学规章、懂规章、守规章,畏规章,努力做到人人懂业务,事事不违章。
3.2.4 加强安全教育、监督和管控能力
一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二是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全员安全意识;三是要不定期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违章行为;四是要做好风险重点卡控,对高风险作业实行领导干部全程跟班盯控作业;五是要建立和实施奖罚考核机制,奖优罚劣,做好正面引导;六是逐级签订安全包保责任状,分级负责保安全[3]。
4 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企业尤其是地方铁路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其运输生产组织效率和安全问题,这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死存亡。在开展运输生产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影响生产效率和安全的主要矛盾和因素,在充分借鉴国铁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运输组织规划和对外协调对接,
统筹各类资源,积极开展货运营销,不断提升员工业务素质,加强设备检查维护,增强运输安全管控能力,保安全创效益,只有这样才能铁路企业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王世松.浅谈提高机车运用效率的几点举措[J].科技风,2020(22):172.
[2]田宝春.提升铁路运输组织效率与安全的路径和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2):229-230.
[3]栗强.提升铁路运输组织效率与安全的路径和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2):216+218.
(上接第42页)
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随着对冻土、高寒缺氧等苦难的逐步克服,西藏地区交通建设逐步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因此,在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要努力做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发展,利用高新技术的转化,实现交通建设的高水平程度。
3.2 交通运输与资源配置相适应
交通运输与资源配置相适应,能够为经济发展的专业化以及区域间的经济利益联系提供保障。交通运
输网络能够有效地将沿线地区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联动多个经济区域进行协同发展。通过建设交通网络,可以将西部的油气资源、林业资源等运输到东部地区,也可以将东部的工业产品运输到各地,实现资源与商品的流动。交通运输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要对沿线资源进行合理的勘探与价值评估,选择合适的建造地段,实现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程度。同时,交通设施的建设往往会占据大量的土地资源,相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当地土地资源的长期利用问题,根据发展需求,合理批准交通设施用地量[3]。
3.3 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相适应
交通运输中产生的多种环境问题逐步引起重视。在交通网络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生态承受能力,尤其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要最大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都是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恢复的破坏。清洁能源的开发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原料的增多,在成本上有所降低,相关部门要积极探讨对于新型能源的市场管控,将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降低车辆尾气对于环境的污染。同时,对于道路扬尘等问题,要积极配备道路清洁队伍,及时对道路进行洒水,以保持道路的清洁,降低环境污染[4]。
4 结束语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将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化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地区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因此,各地区要根据不同各自的经济发展框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体系,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聪.港口深水航道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的相关分析[J].广西城镇建设,2021(2):107-109.
[2]邓荟.基于站城融合模式的大型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
[3]樊校.铁路运输网络的区域经济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
[D].西南交通大学,2018.
[4]徐凤,吴晓鹏.江苏省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9):103-10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