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1、土地辽阔
我国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南北长约5500千米,跨49个纬度,包括9个热量带,东西宽约5000千米,跨62个经度,包括4个干湿地区。
2、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
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下,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我国极其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类型可达2700个左右。中国如此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有利于农、林、牧、渔生产的全面发展。
二、山地多,平地少
我国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3,平地占1/3。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国土地资源构成的一个重要特点。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层薄,与平地相比,土地的适宜性单一,宜耕性差,农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而且土地生态系统一般比较脆弱,利用不当,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但山
地是中国主要的林牧业生产基地,尤其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山地,生物资源丰富,土地生产能力高,非常适宜于林木生长与土特产的多种经营。西北地区的山地是中国主要牧场,而且又是平原地区农业灌溉水源的集水区,在农业自然资源组成中和农业生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三、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居世界第四位;天然草地为世界草地总面积的9.5%,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有林地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  3.0%,居世界第五位。可见中国农、林、牧土地资源的绝对面积均居世界前列。
但应该指出,资源只有对人能予利用才有意义,中国人口众多,按人均占有量计,则各类资源的相对数量是少的。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约1.4亩,约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森林覆盖率仅16.55%(世界森林覆盖率约31.7%),人均林地1.8亩,且世界人均林地面积13.6亩。天然草地稍多,人均4.9亩,而世界人均草地为10.5亩。
中国可供进一步发展生产的后备土地资源,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数据集资料仅约20亿亩,这些土地按性质主要为林牧用地,人均也只有1.5亩,其中宜于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与经济林木的,
人均不到0.09亩。与之相反,不能利用的裸地和海拔4000米以上利用率很低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5.2%,人均5.4亩左右。我国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相对数量少,特别是耕地、林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无效土地资源多,是中国土地资源构成另一个显著特点。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严重
中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区与高寒区面积大,无效土地资源比重大,而可供农林牧使用的土地资源不超过70%,尤其宜耕地资源比重低,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土地资源质量不高。但是,农林牧各类用地的质量有较大差别。在18亿多亩耕地资源中,质量好的一等地仅占40%,中、下等地占60%。又由于水土资源不匹配,旱涝灾害频繁,中国耕地资源的总体质量不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治水改土,农田基本建设和对土地的投入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抗御灾害的能力,并提高了耕地的生产能力。天然草地多分布在半干旱、干旱地区,那是由于水分不足,产草量普遍较低。林地资源,由于中国山地普遍宜林,一等林地超过了60%,质量较高,潜力也较大。
我国土地退化严重,仅土地侵蚀与沙化的土地就占国土面积的22%;退化草地占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28%。土地退化也是土地质量
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大致上可将我国土地资源划分成三大区域:东部湿润、半湿润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内陆区和西南青藏高寒区。
1、东部季风区:
(1)优点:水热丰富,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物多样,土地生产能力较高,集中了全国87%的生产生产量和92左右的耕地和林地,95%左右农业人口和农业总产值,是中国重要的农区和林区,而且也是畜牧业比重大的地区。
(2)缺点:由于受东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不稳定,旱涝交替出现,自然灾害频繁。林地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两地区。
(3)地区差异
在季风区内,土地资源性质与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别也很显著。
东北地区属温带,平原面积大,耕地、林地资源较丰富,土壤肥沃,但大部分地区热量略显不足;华北地区地形平坦开阔,耕地多,但林地少,水源不足,旱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多;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坡陡沟深,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南方亚热带、热带地区,水热丰富、生物资源多样,但山地多,平地少,农耕地不足。
2、西北内陆区:
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地面积大,其中东半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西北部为极端干旱荒漠,无灌溉即无农业,草地多,耕地、林地少,土地自然生产力低。
3、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日照虽充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生产力低,而且不易利用。
总之,中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组成诸因素大部分不匹配,地区差别大,这一特点在农业生产安排上必须给予充分注意。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资源绝对数量与人均占有量将不断下降,耕地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加重。预计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接近15亿,达到峰值,人均实际耕地将下降到1.2亩。与此同时,水资源不足问题,将更加严重,将处于历史上最为严峻的资源短缺和最大人口压力的时刻。且小知不及大知,固其宜也。
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
体。
土地资源: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中国国土面积
一、土地的资源特性。1、生产性2、区域性3、动态性4、可更
新性5、多功能性6、有限性7、不可替代性
二、土地的资产特性。1、商品特性2、产权特性3、增值特性4、
不动产特性
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土地除非农业用地外,还有一部分是难于利用或基本不能利用的沙质荒漠、戈壁、沙漠化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寒漠、石骨裸露山地、沼泽等。随着技术和的,有些难于利用的土地正在变得可以逐步用于农业生产。就我国的土
地资源与国外相比较,存在以下特点:
1.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根据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3%,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而居世界第 3位。耕地面积按沿用习惯亩统计数字为14.9亿亩(注:较实际面积可能偏低),约为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次于苏联、美国、印度而居第4位。林地面积17.3亿亩,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次于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而居第5位。草原面积47.9亿亩,其中可利用的面积约33.7亿亩,仅次于澳大利亚、苏联而居第3位,另有草山草坡约7.2亿亩。淡水水面2.5亿亩,其中可供养殖面积约7500万亩;海涂面积约2997万亩,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23亿亩,为发展淡水及海洋渔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
2.按人平均占有的各类土地资源数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山地多、平地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占国土的25%。此外还有约19%难于利用的土地和 3.5%为城市、工矿、用地。人均耕地面积仅约1.5 亩,为世界平均数4.5亩的1/3,是人均占有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林地面积约 1.8亩,森林覆盖率为12.7%,而世界平均分别为13.6亩和31.3%。人均草地面积5亩多,也只及世界平均数10.4亩的一半。
3.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按耕地每亩平均占有径流量也只有1819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2400立方米的2/3略多。此外,地下水资源中参加短期水量循环(一年或几年)的浅层水概
算每年平均综合补给量(天然资源)约为7718亿立方米。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重复部分,全国水资源平均年总量约为27362亿立方米,比河川径流量约增加3%。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耕地只占全国总耕地的37.8%,拥有的径流量却占全国的82.5%;黄淮海三大流域径流量只占全国的6.6%,而耕地却占全国的38.4%。长江流域每亩耕地平均占有水量达2800万立方米左右,黄河流域为260万立方米,海河流域仅为 160万立方米。水量在时程分配上也极不平衡,年际间变幅很大。如海河流域1963年径流量达 533亿立方米,1972年仅只99亿立方米,相差5.4倍。全国有相当大的地区,易受洪、涝、旱、渍等灾害的侵扰。
4.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根据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3%,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而居世界第 3位。耕地面积按沿用习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