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资源缩减状况和影响及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级地理01陈兰20101410133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少。
(1)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
面积的7.1%,排在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的1/3,人均耕地面积(1.4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的40%。
中国国土面积
(2)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土地分布是山地多,平地少,海拔小于500米的土地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7.1%。特别是水资源充沛、热量充足的优质耕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而且90%以上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地区。在全部的耕地中,高产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中产田占40%,低产占32%。
(3)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约为2亿亩,真正可以开发为耕地的只有1亿亩左右。
我国关于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是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中国的土地资源状况
土壤的水蚀和风蚀现象严重。目前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为191万平方千米。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居世界之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53万平方千米。
1.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量测结果,在现有耕地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全国总耕地的41.6%;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面积约占34.5%;对农业利用有较大限制、质量差的三等耕地约占20.3%,不宜农用而需退耕者3.3%。据统计资料推算,如果以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亩产150千克为一个台阶计算,那末150千克以下的低产田占21.0%,高于300千克的高产田占22.5%,150—300千克的中产田则占56.5%。由此
可得以下几点结论: 2.全国农用后备土地资源约5亿亩,按其质量评价,其中一等荒地仅占3.1%,二等荒地占49%,三等荒地占47.9%,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红黄壤山丘、高寒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等。且大多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开垦所需投资较大,要经大力改造后才能使用。
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35°N以北地区,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东北山区的山间谷地及山前丘陵,内蒙古东部,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伊犁河流域等,这些地区的荒地面积约占全国荒地面积的80%。宜农荒地既可以开垦用于农耕,也适于发展牧业与林业,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以免引起农、林、牧争地的矛盾。宜农荒地中约有40%为天然草地,主要适于开垦种植饲草饲料,将天然草地转变为人工牧草地。另外,约有16—20%的宜农荒地分布在南方各省山丘地区,主要适宜发展木本油料和茶、桔等作物。
3.我国西部牧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但草原牧区土地生产力低,平均每亩草场仅产肉0.15千克。如以牧草加上农作物秸杆,农副产品的剩余部分作为饲料量计算,则西部的饲料量仅占全国的11%,产肉量占4.9%。西部牧区草场不仅生产力低,而且普遍过牧超载,导致草原退化与土地沙化。因此,草原牧区当前不宜大幅度增加载畜量,而应休养生息,严格地控制牲畜数量。
饲草资源开发潜力,一是加强草原管理,使4亿亩退化草场恢复到原有生产水平,估计每亩可增产干牧草30千克;二是改良草场,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场,通过开辟水源,消除毒草,建立科学的放牧管理制度,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三是开发缺水草场。据调查,全国牧区约有3—4.5亿亩缺水草场,平均利用率仅有30—40%,经过开发水源,可扩大利用率;四是合理开发利用南方草山草坡,南方山地草场牧草生长期长,产量高,目前利用不到20%,具有很大潜力。
4.我国林业用地为37亿亩,其中森林面积为18.7亿亩。森林中中幼林占10亿亩左右。
据林业部资料,目前有21个林业局可采森林资源已基本枯竭,按现有生产水平继续下去,到本世纪末将有近70%的林业局可采森林将全部采完,而南方集体林区乱砍滥伐更为严重,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无论从保护生态环境,还是供给木材角度看,对林业建设与林地布局都有必要进行战略调整。即在继续搞好平原、城市绿化和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同时,把林业建设的战略重点尽快转向山区。这不仅是因为我国山区面积大,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角度,需要如此;而且由于山区多属江河上游,或是平原农区屏障,对于从总体上改
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庇护农田、草场,都至关重要。从全国土地资源特点分析,东北、西南两个老林区恢复资源需时较长,应抓紧筹建新的林区。要重视南方亚热带山丘的开发,那里山丘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0%,近 2/3为海拔1000以下的低山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沛,土壤比较肥沃,土地生产力高,林木生长快,适宜树种多,造林及封山育林均易奏效,发展林业条件优越。因此,应集中力量,加速建设,力求在本世纪末成为国家最大的用材林、经济林基地,以避免到时可能出现森林资源青黄不接的问题。
影响:
自然资源稀缺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求而言,人的需求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就需要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而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是稀缺的。一方面,一定时期内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同时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稀缺是由生产要素的稀缺所决定的。个人期望得到许多商品和追求许多目标。
自然资源稀缺导致了:能源与矿产资源 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急剧增大。初期主要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以及天然气的开采与消费开始大幅度的增加,并以每年2亿吨的速度持续增长。西方几个石油公司垄断了世界石油的勘探、开采、生产、销售、贸易和储运。他们利用政治,经济实力压低石油价格,获取暴利。西方发达国家深受其惠,使富国愈富,而亚非拉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仍处于贫困、落后境地。为此,中东国家发起,为维护国家主权、石油经济权益,反对石油垄断组织的掠夺,协调石油政策等,建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石油生产国两次采取减产、禁运、提价、国有化等措施,冲击西方发达国家的石油供应。一些国家实行了国有化,到1981年收回石油开采权的92%。8家公司还控制储量的8%和产油的1/5,这年获净利5.7亿美元。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丧失了廉价石油的来源,由于减少或中断石油的供给,使许多工厂关闭,失业率上升,生产下降,为此能源危机使整个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减速、停滞、下降,加深了经济危机。并且也波及到靠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于是能源问题成为世界性的大问题。 能源危机是指因为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上涨而影响经济。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能源危机通常会使得经济休克。很多突如其来的经济衰退通常就是由能源危机引起的。事实上,
电力的生产价格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汽车或其他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们的开销。对此,世界能源结构不得不进行相应变化,核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被军事所利用的原子核武器副产品的核能发电得到了和平利用之后,其规模不断得到发展。很多国家现已进入了原子能时代。
水资源稀缺 水资源的稀缺,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的。地球上水的总量是一定的,而且饮用淡水的总量就更少了。随着利用和不合理浪费的越来越剧烈,水资源的缺乏问题日益明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存在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这种现象称为水资源短缺。
,
食物资源受到威胁
环境容量稀缺 环境容量,是评估一个地区在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前提下可容纳污染物的能
力。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
渔业受到威胁
资源稀缺的挑战
需求持续增长与供给限制,资源消耗带来严重环境后果,生态管理面临挑战
可持续发展:
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Rodale研究所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由于不同学者对其认识角度的差异及其功能的侧重点不一样,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也不相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
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应该坚持以下的原则:1.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性能或生态功能;2.保持土地的数量和质量;3.土地资源配置与资源禀赋相适应;4.降低土地利用可能带来的风险。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对策:
健全土地管理制度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保障,建立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一是生产性土地面积保护,即防止农地被非农业用途占用;二是保护土地质量。主要是提高农地肥力,保持土地环境质量。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不应低于耕地总面积的80 %。非农建设用地尽可能不占用耕地, 更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维护土地资源可更新能力。要保持较高的第一性生物存量,尤其是森林、草地和人工绿地面积的比重要逐步加大,农事耕作应以不损失表土为原则。要在对现有土地保护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以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确保土地资源不会遭受新的破坏。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应在追求投入物数量的同时,注重投入的质量和结构,提高技术和管理要素在农地投入中的份额。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围绕增加城市人口密度、加大建筑容积率和提高土地产值来进行,并注意城市规模对集约利用总体效益的影响。今后要在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双重目标导引下,以林地为基础、以耕地为中心、以园地为辅助、以草地为依托、以水域为保障对农地利用进行优化配置。
正确处理加快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加强土地整治,确保土地的永续利用。土地整治要着力解决当前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大问题:水土流失治理的要害是将水、土、植被三者视为一体,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进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规模治理模式。北方农牧交错区是土地沙漠化的重点防治区,沙漠化治理的关键是要严禁盲目开荒,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受沙漠化威胁的低产田,应退耕还草。牧草地要防止超载放牧,发展人工草场,维持草畜平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