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1、循证医学:就是慎重、准确、明智地应⽤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措施。
2、背景问题:就是关于疾病的⼀般知识问题,可涉及⼈类健康与疾病的⽣物、⼼理及社会因素等。
3、前景问题:就是关于处理、患者的专业知识问题,也涉及与有关的患者的社会因素等。
4、原始研究证据:指将直接在受试者中进⾏单个有关单个病因、诊断、预防、与预后等研究所获得的第⼀⼿数据,进⾏统计学处理、分析、总结后得出的结论。
5、⼆次研究证据:指将尽可能全⾯收集某⼀问题的全部原始研究证据,进⾏严格评价、整合、分析、总结后所得出的综合结论,就是对多个原始研究证据再加⼯后得到的证据。
6、⽂献的内在真实性:指该研究⽂章的研究⽅法就是否合理,统计分析就是否正确,结论就是否可靠,研究结果就是否⽀持作者的结论等。
7、⽂献的临床重要性:指研究结果就是否具有临床应⽤价值。
临床医学是干什么的8、⽂献的适⽤性:指⽂章结果与结论在不同⼈、不同地点与针对具体病例的推⼴应⽤价值。
9、率差(RD):在疾病的病因、与预后试验中,常⽤发⽣率来表⽰某事件的发⽣强度,两个发⽣率的差即为率差,其⼤⼩可反映试验效应的⼤⼩,其CI可⽤于推断两个率有⽆差别。
10、相对危险度(RR):就是前瞻性研究(如RCT、队列研究等)中较常⽤的指标,就是试验组(暴露组)某事件的发⽣率p1与对照组(⾮暴露组)某事件的发⽣率p0之⽐,⽤于说明试验组某事件的发⽣率就是对照组的多少倍,也常⽤来表⽰暴露与疾病联系的强度及其在病因学上意义的⼤⼩。
11、系统评价:就是针对某⼀具体临床问题,系统、全⾯地收集现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采⽤临床流⾏病学严格评价⽂献的原则与⽅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献,进⾏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可靠的综合结论。
12、异质性检验:指对不同原始研究间结果的变异程度进⾏检验。
13、敏感性分析:指改变某些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如纳⼊标准、偏倚风险、失访情况、统计⽅法与效应量的选择等,以观察异质性与合成结果就是否发⽣变化,从⽽判断结果的稳定性及其程度。
14、Meta分析:指针对某个主题,全⾯收集所有相关研究并逐个严格评价与分析后,再⽤定量合成的⽅法对资料进⾏统计学处理得出综合结论的全过程。
15、固定效应模型:其理论假设就是所有的同类研究来源于同⼀个效应总体,同时各研究的⽅差齐性,其效应综合估计的⽅差成分只包括各个独⽴研究内的⽅差。
16、随机效应模型:其理论假设就是所有的同类研究可能来源于不同的研究总体,各个独⽴研究间具有异质性,其效应综合估计的⽅差成分既包括了各个研究内的⽅差,也包括了各个研究之间的⽅差。
17、漏⽃图:就是基于对⼲预措施效果估计其准确性随样本含量增加⽽提⾼的假定设计,以每个研究⼲预措施效果的估计值或其对数为横坐标,以每个研究的样本量⼤⼩或标准误的倒数为纵坐标,⽽形成的散点图。
18、⾦标准:就是迄今公认诊断某种疾病最准确与最可靠的⽅法,包括外科⼿术发现、病理学诊断、影像学诊断、临床医学专家共同制订的诊断标准与长期临床随访等。
19、诊断性试验的精确性:指诊断试验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重复操作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20、似然⽐:就是诊断试验综合评价的理想指标,它综合了敏感度与特异度的临床意义,⽽且可依据试验结果的阳性或阴性,计算某病例患病的概率,以便在诊断试验检测后,更确切地对患者做出判断。
21、预后:指疾病发⽣后,对将来发展为不同后果的预测或估计,通常以概率表⽰。
22、预后因素:指影响疾病结局的⼀切因素,若患者具有其中的某些因素,其病程发展过程中出现某种结局的概率可能发⽣改变。
23、发表偏倚:因研究成果的发表或未发表⽽造成的偏倚。
24、随机对照试验(RCT):⽤随机分配的⽅法,将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分配到试验组与对照组,然后接受相应的试验措施,在⼀致条件下或环境⾥,同步地进⾏研究与观察试验效应,并⽤客观指标的效应指标,对试验结果进⾏测量与评价的试验设计。
25、95%可信限(95%CI):根据样本的点估计值,通过统计公式可计算出来⼀个区间,总体的真正效果有95%的可能位于这⼀区间,这个区间就就是95%CI。95%CI范围越⼩,结果越可信,意义越⼤。
26、盲法:为了避免偏倚,要求参与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研究执⾏者与资料分析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所在的组,也不知道接受的就是试验措施还就是对照措施,这种⽅法称为盲法。
34、NNT:对试验组患者采⽤某种措施,经过⼀定的时间,与对照组⽐较,多得到1例有利结果需要的病例数。
35、NNH:对试验组患者采⽤某种措施,经过⼀定的时间,与对照组⽐较,多发⽣1例不良反应需要的患者数。
简答/论述
1、实践循证医学的步骤(五部曲):
(1)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
(2)检索当前最佳研究证据;
(3)严格评价,出最佳证据;
(4)应⽤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
(5)后效评价循证实践的结果的。
2、循证医学的特点: 三要素:证据、资源与终端⽤户价值意愿
(1)证据及其质量就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决策依据
(2)临床医⽣的专业技能与经验就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基础
(3)充分考虑病⼈的期望或选择就是实践循证医学的独特优势
3、临床问题的来源:
病史与体格检查;病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诊断性试验;预后;;预防。
4、临床问题的种类与构建:
种类:
(1)背景问题:关于疾病的⼀般知识问题,可涉及到⼈类健康与疾病的⽣物、⼼理
及社会因素等;
(2)前景问题:关于处理、患者的专业知识的问题,也涉及与有关的患者的社会因素等。
构建:
(1)背景问题:包括2个基本成分:
①问题词根(谁、什么、怎样、何处、何时、为何)+动词
②⼀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个⽅⾯
(2)前景问题:包括3或4个基本成分(PICO原则):
①P:患者或问题⼀⼀:包括患者的诊断与分类;
②I:⼲预措施⼀⼀包括暴露因素、诊断试验、预后因素、⽅法等;
③C:对⽐措施⼀⼀与拟研究的⼲预措施进⾏对⽐的措施,必要时⽤;
④O:结局指标⼀⼀不同的研究选⽤不同的指标。
@@举例:窦性⼼律⼼⼒衰竭患者的抗凝”的PICO:
(1)P:窦性⼼律⼼⼒衰竭患者
(2)I:⼝服抗凝剂
(3)C:⼝服抗凝剂与安慰剂⽐较
(4)O:能否降低⼼⼒衰竭患者总死亡率与(或)⾎栓栓塞事件的发⽣率
5、循证医学证据结构的“6S”模型:
(1)系统
(2)循证知识库(总结)(X→“4S”模型)
(3)系统评价的摘要及评论
(4)系统评价(综述)
(5)原始研究的摘要及评论
(6)原始研究(X→“5S”模型)
6、循证医学检索步骤;
(1)明确临床问题及问题种类
(2)选择合适的数据库
(3)根据选定的数据库制定相应检索策略与关键词
(4)评估检索结果,调整检索策略
(5)证据应⽤与管理
7、研究证据的分类:
(1)原始研究证据:就是指将直接在受试者中进⾏单个有关病因、诊断、预防、与预后等试验研究所获得的第⼀⼿数据,进⾏统计学处理、分析、总结后得出的结论。
(2)⼆次研究证据:指将尽可能全⾯地收集某⼀问题的全部原始研究证据,进⾏严格评价、整合、分析、总结后所得出的综合结论,就是对多个原始研究证据再加⼯后得到的更⾼层次的证据。包括:①系统评价/Meta分析;②临床实践指南;③临床决策分析;④临床证据⼿册;⑤卫⽣技术评估;⑥实践参数。
8、研究证据的分级:
级别证据⽔平证据
Ⅰ级 1a RCTs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
1b 单项的RCT
1c 全或⽆,即必须满⾜下列要求:①使⽤传统的⽅法进⾏,结果为:全部患者残废或者失败;⽽使⽤新的⽅法后,有部分患者存活或者治
愈;②使⽤传统的⽅法进⾏,结果为:许多患者死亡或失败;⽽使⽤新的⽅法后,⽆⼀例患者死亡或失败。
Ⅱ级 2a 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
2b 单项队列研究(包括质量较差的RCT)
2c 结局研究
Ⅲ级 3a 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
3b 单项病例对照研究,虽有对照组,但没有使⽤随机⽅法进⾏分组的临床研究报告。
Ⅳ级 4 系列病例分析以及质量较差的病例对照研究,没有采⽤对照的病例观察或者描述性研究
Ⅴ级 5 没有分析评价的专家意见
9、Cochrane协作⽹:
(1)宗旨:Cochrane Collaboration 就是⼀个⾮营利国际性学术组织,旨在通过制作、保存与传播系统评价的证据,以提⾼医疗
保健⼲预措施的效率,帮助⼈们制定遵循证据的医学决策。
(2)⽬标:①保证提供医疗保健各领域⾼质量、最新的系统评价
②促进Cochrane系统评价的产出
③在Cochrane协作⽹内部发展⾼效率、⾼透明度的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
④争取Cochrane协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3)⼯作原则:相互协作;奉献精神;避免重复;减少偏倚;保持更新
⼒求相关;促进传播;确保质量;可持续性;⼴泛参与
10、系统综述(评价)的步骤:
(1)确定题⽬
(2)撰写系统评价研究⽅案
(3) 检索⽂献
(4)筛选⽂献
(5)评价⽂献质量
(6)提取数据
(7)分析与报告结果
(8)解释结果,撰写报告
(9)更新系统评价
(1)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2)定量估计研究效应的平均⽔平
(3)评价研究结果的不⼀致性
(4)探索新的假说与研究思路
13、关于异质性检验:
@ I2=Q-(k-1)/Q * 100% ⽤来评价多个研究结果间异质的⼤⼩,⽤于描述由各研究所致⽽⾮抽样误差所引起的变异占总变异的百分⽐,I2<50%时其异质性可以接受。
(1)当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1时,可认为多个同类研究具有同质性,可使⽤固定效应模型设计合并统计量;
(2)当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1时,则应分析导致异质性的原因,如纳⼊研究的设计⽅案、测量⽅法、⽤药剂量、⽤药⽅法、
患者年龄与性别、疗程长段、病情轻重、对照选择等因素就是否相同。可⽤亚组分析计算合并统计量来分析就是否存在上述原因引起的异质性。若亚组分析后多个同类研究的结果仍有异质性,则应⽤随机效应模型来计算合并统计量。
14、模型选择的原则:
(1)经异质性检验,若各独⽴研究的结果同质,可采⽤固定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的综合效应;
(2)若个研究结果不同质,但有必要计算合并后的统计量,可采⽤随机效应模型;
(3)若异质性检验的统计量在界值附近,最好同时采⽤上述两种模型分别进⾏计算后做出分析判断。
15、漏⽃图的概念、⽤途及不对称原因:
(1)概念:就是基于对⼲预措施效果估计其准确性随样本含量增加⽽提⾼的假定设计,以每个研究⼲预措施效果的估计值或其对数为横坐标,⼀枚个研究的样本量⼤⼩或标准误的倒数为纵坐标⽽形成的散点图。
(2)⽤途:主要⽤于观察某个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的结果就是否存在偏倚。如果资料存在偏倚,会出现不对称的漏⽃图。不对称越明显,偏倚程度越⼤。
(3)不对称原因:①选择性偏倚;②发表便宜(主要);③语⾔便宜;④引⽤偏倚;⑤重复发表偏倚。
16、敏感性分析概念及⽤途:
(1)概念:指改变某些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如纳⼊标准、偏倚风险、失访情况、统计⽅法与效应量的选择等,以观察异质性与合成结果就是否发⽣变化,从⽽判断结果的稳定性及其程度。
(2)⽤途:敏感性分析就是⽤于评价某个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结果就是否稳定与可靠的分析⽅法。
①改变研究类型的纳⼊标准、研究对象、⼲预措施或终点指标。
②纳⼊或排除某些含糊不清的研究,不管她们就是否符合纳⼊标准。
③使⽤某些结果不太确定的研究的估计值重新分析数据
④对缺失数据进⾏合理的估计后重新分析数据
⑤使⽤不同统计⽅法重新分析数据,如⽤随机效应模型代替固定效⽤模型,反之
亦然。
17、病因与不良反应证据的真实性评价:
(1)研究的两组间除暴露因素/⼲预措施不同,其她重要特征在组间就是否可⽐
(2)暴露组与⾮暴露组对于暴露因素/⼲预措施的确定与临床结局的测量⽅法就是否⼀致(就是否客观或采⽤了盲法)
(3)随访时间就是否⾜够长,就是否随访了所有纳⼊的研究对象
(4)研究结果就是否符合病因的条件
①因果时相关系就是否明确
②就是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③暴露因素/⼲预措施的消长就是否与不良反应的消长⼀致
④不同研究结果就是否⼀致
⑤暴露因素/⼲预措施与不良反应的关系就是否符合⽣物学规律
18、病因与不良反应研究证据的重要性评价:
(1)暴露因素/⼲预措施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联强度如何
(2)多发⽣1例不良反应所需要的患者数(NNH)
(3)暴露因素/⼲预措施与不良反应之间关联强度的精确度如何
19、不良反应研究证据的适⽤性评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