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琉璃花口碗唐代或宋代
冰糖琉璃花口碗唐代或宋代
唐代琉璃器绝大多数都依赖进口,其价贵逾黄金,仅供皇室专享。公元六一七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反隋,李渊于公元六一八年称帝,世称唐高宗,建帝都于长安,唐代共历时近三百年,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贞观年间,国力强盛国土宽阔,可谓雄风豪迈,四方各国纷至沓来朝贡,往来于"丝绸之路"与大唐帝国建立贸易关系,国民经济大步发展,即后世称为"贞观盛世"也,当时由宫廷制作的绚丽多姿出神入化的唐代金银器和琉璃器亦称誉世界。虽然琉璃器于汉魏时期由埃及西欧等国作为贡品进入中国,但至唐代时中国已能吹制出质量很高、器壁极薄、光亮度极美的琉璃重器,备受世人珍爱。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琉璃、金银、玉翠、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金、银、琥珀、珊瑚、、琉璃、玛瑙),得三宝而国泰,得七宝而民安。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这个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一,仅有套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战国早期的玻璃器数量有所增加,仍以蜻蜓眼等小型珠饰为主。战国中晚期玻璃器的数量及品种增加,除了珠、管小型装饰品外,增添了璧、剑饰、印章等典型中国式样的玻璃器,这个时期一般的士和庶民也可以用玻璃器随葬。
西周的玻璃器证实的很少,陕西宝鸡茹家庄伯夫妇墓,以及洛阳中州路、庞家沟,陕西沣西、张家坡等地西周墓出土了一些人造珠管,外表呈白浅绿、浅粉,不透明,质地疏松,有人称这些人造珠管为
西周玻璃,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玻璃。但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结果表明,这种珠管的内部主要是晶体状二氧化硅,而不是玻璃态因此有人主张称这种珠子为"人造多晶石英珠",有人主张用这种材料的外文译音"费昂斯",还有人认为这种珠子与中国玻璃的发明可能有直接关系,可以称为"原始玻璃"。
春秋末、战国初玻璃器这个时期的玻璃器集中出土于贵族大墓。河南固始侯古堆1号墓出土有3颗蜻蜓眼式玻璃珠,球状,直径约1厘米,中间穿孔,在绿玻璃基体上嵌入蓝、白两种调的玻璃乳纹。经检测,含氧化钠10.94%,
氧化钙9.42%,为典型的钠钙玻璃。此外,河南辉县征集的吴王夫差剑,剑格上
嵌有3块透明程度较高的玻璃块;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剑
格上也嵌有蓝玻璃。两把剑都经过X荧光无损分析,玻璃中都不含有铅钡。
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有73颗蜻蜓眼式玻璃珠,球状,直径约1厘米,蓝玻璃基体上嵌有白、棕等玻璃花纹。对这个时期玻璃器的来源目前还有不
同看法。有人根据固始侯古堆1号墓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与同时期埃及、西亚大
量生产的玻璃珠在器形纹饰及成分上很相似,推断所发现的春秋末、战国初的这几件玻璃制品很可能是从西方输入的。也有人根据墓主人的特殊身份及墓中其
他精湛的工艺品,推断这几件玻璃器是中国当时的高级艺人的作品。
战国中晚期玻璃器数量及品种增加。除珠、管外,增添了璧、剑饰、印章
等品种。玻璃珠多呈球状,少数作橄榄形或棱柱形,中穿小孔。体积一般略大
于战国早期的珠子,球径约1~2厘米。玻璃管多圆柱体,个别呈棱柱体,一般
长2~4厘米。珠管周身饰以稍外凸的蜻蜓眼式的圆形物,其上往往有蓝白相间
的圆圈纹,有的还有小白点或蓝点相连组成的菱形纹饰。玻璃璧从战国中期出现,延续到汉代。璧的形状与玉璧基本相同,都是圆形扁平体,中有一圆孔。
璧的外径约7.9~14.1厘米。有浅绿、乳白、米黄、深绿等颜。玻璃璧的纹饰较简单,多为谷纹和云纹(见图)。玻璃剑饰分剑管、剑珥和剑。剑首为圆饼状,中间稍凹,背面中心有一小柱状物,可与剑柄相接,直径约为4.5厘米,印有谷纹、柿蒂纹和蟠螭纹,多为浅绿、米黄和乳白。剑珥均为长条形,两端微卷,下有一长方形穿孔,一般长6~8厘米,宽1.5~2厘米。玻璃印共出土3件。四川犍为出土2件,为乳黄圆面印,背有管状纽或鹰嘴形纽,印面为四叶纹
或花蒂纹。湖南长沙左家塘出土1件绿方印,印面边长0.95厘米,高0.8厘米。印面有篆体"中身"2字。
战国中晚期的玻璃珠璧的成分测试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属于铅钡玻璃。氧
化铅含量高达26.51~48.50%,氧化钡含量一般在5.92~19.2%。这种成分的玻璃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19世纪之前,无论是欧洲、北非,还是西亚的玻璃都不含有钡,因此含有氧化钡是战国至秦汉中国玻璃的显著特征。由于战国中、晚期的玻璃璧、剑饰和印章都是典型的中国式样,玻璃珠、璧的成分与西亚产
品有着明显差异,所以学术界对战国中、晚期的大量玻璃器都是中国的制品没
有异议。
汉代玻璃器继承了战国玻璃器的传统,数量和品种都有所增加,并开始制
造玻璃容器。东汉初年的墓葬中还发现有罗马玻璃。西汉玻璃器玻璃璧分布范
围较广,器形一般大于战国璧。陕西兴平茂陵附近出土的一块西汉玻璃璧直径
达23.4厘米,重达1.9千克。玻璃珠以单球形为主,蜻蜓眼式的珠子开始少见。玻璃耳、带钩和蝉是西汉时出现的新品种。比较大型的玻璃容器也开始出现。
所发现的重要的出土物有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玻璃盘和耳杯。为翠绿,微
有光泽,呈半透明状,晶莹如玉。盘的口径19.7厘米,耳杯长13.5厘米,宽10.4厘米。玻璃盘经光谱定性分析,主要成分为硅和铅,并含有钠和钡。江苏
扬州西汉"妾莫书"木椁墓出土了约600片玻璃衣片,大小不等,有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等14种,多数素面,少数印有蟠螭纹,有的纹饰中心保留一点金箔,每件衣片上穿3~4孔,这些玻璃衣片显然是西汉贵族墓葬流行的玉衣
的仿制品。部分玻璃衣片经过化学分析,属铅钡玻璃,氧化钡含量约20%。广东、广西西汉墓中所发现的玻璃器以单珠饰为主,也有一些玻璃容器。1983
年广州象岗第二代南越王墓,出土了2颗蜻蜓眼式玻璃珠和数百颗蓝、黄白
的玻璃小串珠,直径0.25~0.3厘米。此外还出土了十几块镶在铜牌饰上的板状玻璃,长9.5厘米,宽4.5厘米,高0.3厘米,浅蓝,晶莹透明,制作工艺
已达很高水平。广东、广西两省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玻璃器中的一部分经过成分
测试,发现绝大多数属于钾硅玻璃,氧化钾的含量一般在13.7%以上。这种成
分的玻璃与同时期中原流行的铅钡玻璃迥然不同,也与西方流行的钠钙玻璃不同,它的确切来源,尚不清楚。
东汉玻璃器广东、广西墓葬中所发现的较多,以单玻璃珠为主,还有少
量的玻璃耳。广州龙生岗43号墓出土了1965颗玻璃珠,球形,蓝透明或绿
透明。广西贵县东郊南斗村8号东汉墓出土了一套玻璃托盘,淡青透明,托盘内底有一圆形凹槽,高足杯的足可套入凹槽中。杯高8.2厘米,口径6.4厘米,盘底径9厘米。另外贵县火车站东汉墓还出土了2件平底杯,一件绿,半透明,外壁饰二道阴弦纹,高3.2厘米,口径5.8厘米。另一件蓝,不透明,外壁饰一道阴弦纹,高4厘米,口径7.7厘米。广西、广东东汉时期的玻璃珠饰,经分析,仍属于钾硅玻璃。这时期其他地区的玻璃器出土很少,一般只有玻璃珠和耳。
值得注意的是江苏邛江甘泉2号墓出土了3块紫红和白相间的玻璃器残片。残片的复原器形是竖凸梭条装饰的平底钵。钵的器形、装饰和两玻璃搅胎的
技法与公元1世纪前后地中海沿岸的产品非常相似,经检测,为钠钙玻璃,与
罗马玻璃的标准组成相符,应是罗马玻璃输入中国的实物证据。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玻璃制造和西方玻璃进口到中国的一个重要时期。
沣根据考古资料,最迟在北魏时期,中国已掌握玻璃吹制技术,可以吹制器形较
大的薄壁玻璃容器。玻璃成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汉代常见的铅钡玻璃不再出现,代之而起的是不含钡的高铅玻璃和碱玻璃。这时期的玻璃器比较常见的是
玻璃珠、环等小型装饰品。辽宁北票十六国时冯素弗墓出土的5件玻璃器,其
中鸭形器造型如鸭,形象生动,淡绿,透明;其他4件是碗、杯、钵和残器座,钵的残片经化学分析,是钠钙玻璃。这批玻璃器有可能是进口的罗马玻璃。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玻璃碗,现存2件,其中祖氏墓出土的淡绿波
纹碗非常精致,高6.7厘米,腹部缠贴3条波浪纹,相错成网目纹,可能是东
罗马时的产品。这个时期的玻璃器还有一部分是来源于西亚、经丝绸之路输入
中国的,如湖北鄂城五里墩121号墓出土的圆形磨饰玻璃碗及一些同类型玻璃
残片等。
唐宋玻璃器,中国唐代玻璃器继承了隋代的传统,有高铅玻璃和碱玻璃两
种类型。宋代玻璃器数量、品种增多,但质量并没有超过隋唐产品,以高铅玻
璃和钾玻璃为主。西方玻璃器仍然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尤其在晚唐和宋辽时期,精美的伊斯兰玻璃器皿曾大量输入中国。唐代玻璃器玻璃舍利瓶是唐代玻
璃的代表作。甘肃泾川舍利塔基下出土的玻璃舍利瓶,高3厘米,无透明,长颈,球形腹,底微上凹,瓶内装舍利子,位于一套舍利容器的最内层,外有金棺、银函、铜函和石函。陕西临潼庆山寺舍利塔下精室出土了两件玻璃舍利瓶,放
在金棺、银、石宝帐内铜质莲花座上,绿透明,细颈鼓腹,壁薄如纸,瓶内盛
放舍利。陕西西安东部的一座舍利塔基下也出土了类似的玻璃舍利瓶,置于鎏
金铜棺中。这种玻璃舍利瓶盛放舍利的制度曾影响到边疆地区黑龙江省宁安县
出土的玻璃舍利瓶放在二层石函、铁函、方形银盒、蛋形银盒内。佛寺塔基下
除了玻璃舍利瓶外,还出土有其他玻璃器。临潼庆山寺舍利塔精室中出土的6
件玻璃空心球,球径2~3.5厘米,绿透明或褐透明。玻璃球位于宝帐前的
三彩盘中,可能是作为供佛果品用的。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0余件精美玻璃容器,其中1件玻璃茶碗和1件玻璃茶托子属于同一套茶具,
与唐代流行的白瓷茶具形制上完全一致,应是中国制造的玻璃精品。唐代墓葬也零星出土了一些玻璃珠饰、小型玻璃佛像和玻璃容器。湖北郧县唐李泰墓出土
有2件黄矮颈瓶、1件绿玻璃瓶和1件绿玻璃杯,这4件容器的器型较大,
都是典型的中国器型,但玻璃的成分却不相同。黄矮颈瓶含氧化铅高达64%,是高铅玻璃;而绿玻璃是钠钙玻璃,含较多的钾和镁。
唐代进口玻璃器已发现有陕西临潼庆山寺舍利塔下精室出土的1件玻璃瓶,颈部缠贴一道阳弦纹,腹部两条折纹互错,形成菱纹,可能是西亚的产品。陕
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1件玻璃杯(无透明,稍泛黄绿,口沿下有一阳弦纹,腹部有8组纵三环纹)和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0多件玻璃器,多数具有
鲜明的中亚西亚彩,可能为中亚和西亚的制品。宋代玻璃器葫芦瓶是宋代最
常见的玻璃器。河北定县静志寺塔基出土的19件玻璃器皿,其中11件是国产
玻璃,包括8件葫芦形瓶、2件长颈瓶和1件绿侈口碗。河北定县净众院塔
基出土的33个玻璃瓶,除了1个四联瓶、1个细颈瓶外,全部是葫芦瓶,还出
土了1件淡绿花式口沿玻璃碗和一串玻璃葡萄。河南密县法海寺塔基出土的
玻璃数量较多,其中能看出器形的约50余件,有葫芦瓶、细颈瓶、蛋形器、壶形三足鼎、鸟形物等。此外,甘肃灵台舍利石棺、江苏连云港海清寺阿育王塔
各出土了3件葫芦形玻璃瓶,江苏镇江甘露寺塔和浙江瑞安慧光塔各出土了1
件薄壁小瓶。从已测试的宋代玻璃样品来看,都是属于高铅玻璃系统和钾铅玻
璃系统。
宋代的进口玻璃器已发现有河北定县静志寺塔基出土的刻花玻璃瓶、深蓝
胆形瓶和直桶杯等,为伊斯兰制品。其中刻花玻璃瓶最精致,高9.9厘米,腹
径6.8厘米,淡蓝,透明,颈部、腹部和底部都刻有几何形花纹。与此相似
的刻花玻璃瓶在中国佛寺还发现有3件,1件出土于安徽无为舍利塔墓,1件出土
于浙江瑞安慧光塔,另1件出土于天津蓟县白塔塔身。其中蓟县白塔塔身出土
的刻花玻璃器,器形最大,高26.4厘米。辽代墓葬中也出土有典型的伊斯兰玻璃,如辽宁朝阳姑营子辽耿延毅墓出土的1件玻璃把杯,高10.2厘米深绿,
透明,具有伊斯兰器物的特征;1986年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的7件玻璃容器和2颗玻璃珠,其容器中的棕带把杯、白大盘、刻花水瓶、带把水瓶具有明显的中亚特征。目前中国还没有发现早于宋代的玻璃作坊遗址。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在若羌县瓦石峡遗址曾发现了大量玻璃残片,经拼对后可以
看出是长颈凹底瓶和纽形器。该遗址虽未发现原料和熔化玻璃的坩埚,但从大
量的吹制玻璃的废料和玻璃器种类单一来看,显然当地存在着一个制造玻璃器
皿的作坊。瓦石峡遗址出土的玻璃残片经化验,属于钠钙玻璃,钾和镁的含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