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送东阳马生序
翻译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书。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穿的不如人。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课文理解
1.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2.作者幼时借抄书来读,其原因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词句回答)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刻苦学习②博览书③虚心求教
《水调歌头》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三苏是苏洵、苏轼、苏辙。
2.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交代作词的时间、缘由。
这首词的上阙极写诗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阕写望月怀人,以表达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意思: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美好的月。
理解: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朋友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4.文中的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世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将飞天入月说成“归去”,因为作者对明月十分向往,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山坡羊潼关怀古》
1、此曲中“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题。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聚”“怒”二字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3、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4、文章的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你怎么理解。
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5、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礼愈至:至,
翻译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书。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课文理解
1.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作者幼时借抄书来读,其原因由“”与“”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词句回答)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水调歌头》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王安石、。三苏是。
2.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其作用是。
这首词的上阙极写诗人在“”和“”的徘徊、矛盾,下阕写,以表达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意思:
理解:
4.文中的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世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山坡羊潼关怀古》
1、此曲中“山坡羊”是,“潼关怀古”是。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4、文章的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你怎么理解。
5、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