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世界遗产公约》教案
高中历史《世界遗产公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目的及内容,认识世界遗产的不同类型、了解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2.通过观看多媒体图片及知识竞猜,掌握世界遗产类型,提升历史信息归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感知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3.通过学习文化遗产保护,了解这些文化遗产,坚持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世界遗产的类型。
【难点】
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泉州申遗成功的图片,提问:有同学知道泉州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吗?
学生回答:北宋政府曾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是东西交流海港城市的经典代表。
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开讲啦·世遗泉州的前世今生》视频片段,随后总结:泉州在第44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被提名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项。加入《世界遗产名录》有什么意义?什么样的遗产才会被列入其中呢?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世界遗产公约》
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一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教师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世界遗产公约》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教师总结:截至2017年1月,共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这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过渡:《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二)世界遗产的类型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教师追问:结合课前搜集到资料,思考:这三种类型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文物。自然遗产是指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者类结构组成的自然景观;地质和地文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到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指融合文化与自然因素,具备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种条件者。
教师随后在多媒体展示图片,提问其分别属于哪一世界遗产类型?
学生回答:图片由左到右分别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对于它的认识是如何完善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998年,正式提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的知识竞猜活动,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过渡:我国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又是如何保护它的呢?
(三)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教师请同学结合教材以历史小记者的身份为大家介绍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历程。
学生代表回答后,教师总结: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2004年,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审议通过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教师播放视频《我在故宫修文物》,并提问:视频中体现了哪些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观看视频后,请同学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
学生代表回答:通过申遗,以及建立故宫文创等方式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故宫博物院将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原因是:以保护为目的,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在修复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通过对故宫养心殿的科学保护,还要将传统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下去,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范例。
教师总结:对于修复者而言,文物保护应该努力使其延年益寿而非返老还童。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这也正是需要大家持续努力的地方。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2.作业:请同学搜一搜我国的世界遗产,选择一个查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