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信仰,根源于其蕴含的深刻且独特的价值理念,这些理念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探究,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邃的思想,卓绝智慧,虽然经历漫长历史却越发深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脉。这些核心内容,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考、选择和行为模式。因此,我们将围绕“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民惟邦本”“天下大同”几方面展开进一步的阐述。
1.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泛指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也包含自然规律。“人”则往往包含的是自然的人、人性、人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由于“天”与“人”的问题包含着对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改造世界问题的探究和解答,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们,一般将“究天人之际”的哲学问题作为思考的首要问题,而这些思想成果为我们留下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民族特的宝贵思想财富。纵观历史上思想家们对“天人之学”的探究和观点,“天人合一”可以看作是中华文化对“天”和“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把握,以及达到二者和谐状态的理想追求。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天的和谐相处,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主要体现为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时,最终达到天道、自然和人的和谐状态。有关研究认为,一观点最早孕育于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夏商周时期,具有明显的宗教彩。当时人们将“天”视为上帝,主宰者大自然的风云雷雨,决定着禾苗生长和农业收成,因此人们包括统治者帝王都要揣测天意而为之。到了周朝,“天”自然规律的意义加强了,同时还增加了道德性的内涵,认为天会选择有德行的人给予帮助,因此要“以德配天”。《左传》中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这段话的含义是,天、地的运行要顺乎“礼”,人们的行为处事也必须合乎天理地义。这里的天地是道德的具化,是人们行动的终极目标,人们做事必须取法于天。可见,早期的天人关系是在当时物质和理性思维发展制约下形成的人服从于天的被动合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冲破了宗教思想的束缚,用理性探索天人关系时,天人关系成为了一种哲理思辨,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了人、地、天、道四者的关系,表明了人与大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体现了他对人道不公的观察和批判,他认为人道应当顺应天道,“推天道以明人事”,“绝圣弃智”,实行“无为而治”。庄子坚定地站在“天”的立场上看待万物说:“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
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主要强调远离世俗事务的困扰,让身体不受牵绊,拥有豁达的人生观,让精神无所亏缺,一切都顺其自然,这样就会使人达到的形、神圆满的境界,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与天合为一体逍遥自由境界。
孔子则从人的角度来把握“天人合一”的命题。孔子敬畏天,但在他看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无论遇到何种境遇,对用对自身所处文化传统有自知之明、有深厚感情和责任担当。因此,他一生致力于复兴周礼。儒家另一位重要思想家孟子沿着孔子的思路进一步强调人保持人的内心本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可见,孟子认为人的“心”、“性”与“天”是相通的,人性与天道密切相关,发挥人性之善,就是对天命最好的回应。
春秋战国重要经典《周易》包含着中国最古老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易,所以会天道、人道者也”,它以一种整体的世界观将天地人视为有机统一体,因而引起诸多学者的研究和阐发,形成了《易传》。这些研究从变化的角度将天与人紧密联系起来,人们在阴阳交汇中可以体察到万事万物的运转与变化,懂得了变化的规律就能够按照其内涵的道理接人待物,展现天性于人的本性之中。正如《周易》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
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是指真正智者能够主动感应天地,行为上合乎天地意志,把握天道运行规律,顺应天道变化,从而才能达到先天后天无往不利。《礼记·中庸》中提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肯定“诚”的重要性,认为人们要充分发扬“诚”的德性,才可与天道相一致。孟子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尽心知性知天”,“上下与天地同流”,“天时、地利、人和”,认为人与天相通,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既是将天视为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自然法则,顺应它就会得到生养之资,违背它则会受到惩罚。荀子还从农业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人应当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深刻阐述了人是与天相对独立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荀子这种基于相分与相和观念的探索将对天人合一的探索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思想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天人感应”理论。这是两千年来儒家思想的又一个重要观点,由此不断发展成为哲学思想体系,成为了
汉代统治思想,对整个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天人合一”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命题是北宋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乾称父,坤称母。余兹貌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可见,他将“天人合一”既作为本体,也做为发展认知的方法和依据,这可以说是对这一核心理念的经典解读。宋代以来,“天人合一”逐渐为思想家广泛接受,成为当时思想文化观念的主流。
总之,在中华传统思想中,天与人合而为一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现实原则,对于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平衡关系起到重要的指示调节作用。
2.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重要的思想理念和辩证思维方式,其核心精义是“和”。“和”字,以及“和”的概念在《诗经》《尚书》等典籍中已经有了清晰深刻的表达,如“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些关于“和”的阐述主要指人与神的和谐关系或中华大地上诸国间的政事和顺。西周末期的伯阳父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第一次区别了“和”
与“同”的概念,赋予“和”哲学思辨的深意。从哲学的视角看,“和”是从普遍性、共性着眼,使不同的事物在相互作用中协调协同,进而达成一种新的平衡状态,或者创造新的事物的动态过程。这相较于同质或同类事物的叠加,更加凸显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是在差异矛盾的辩证中推进发展的哲学智慧。春秋末期的孔子重视“和”的社会政治功能,进一步将“和”与道德践履结合起来,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经典论述。道家老子也十分重视“和”,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观点,将“和”视为万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与最佳境界。北宋思想家张载在前人基础上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和而不同”思想体系。他从宇宙本体论出发认为“太和即道”,它“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太和既是宇宙的本原,同时蕴含着宇宙的规则、客观世界运行中矛盾对立统一结构,因而,“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即随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对立与矛盾必将“和而解”。同时,“和”也是人们修养所要追求的目标,张载认为“心和气和”,从自身的本性出发穷理尽性而与天合一,达到“民胞物与”境界,就能进而获得自然、社会、国家和个人心境上真正的“和”。随着“和”的概念与内涵的不断丰富、深化,古人们又继续深化了“和而不同”命题的思考,将其与“中”联系在一起,为“和”赋予了实践尺度。《中庸》中论述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将“和”放在了万物发展循环、并行不悖的原则规律来看待,强调了万物运动变化与个人内在修养追求的和谐统一;进而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炼语言刻画了“和而不同”理念映照在自然与社会中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发展智慧。
随着“和而不同”思想理念的传承,崇尚和合的意识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广泛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从中医学所强调的“阴”、“阳”以及阴阳平衡和互补、到中国古代美学所强调的“中和”、再到儒家对“和”、道家对“妙”、佛教对“圆”的追求,无一不是“和而不同”思维的具体体现。在当今时代,“和而不同”,“贵和持中”的思想精髓进一步拓展,潜移默化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思想文化上,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同繁荣;在政治上,主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民主与公正;在社会上,深刻认识“和由义起,同由利生”,主张重义轻利,以和为贵;在个人素养上,培育“致中和”的君子之风。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合作竞争的关系来看,中国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理念,注重“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主动维护国际社会秩序的和谐,推进国家间和平共处,向全世界展现了“和而不同”思想理念的强大魅力,尊重事物间的多样性与差异、客观看待矛盾乃至冲突对抗进而寻求共识、实现动态和谐发展的“和合”思维也得到了国际社会
的广泛赞同,为化解当下各种危机,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3.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内核,在穿越五千年的沧桑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这一命题最早出自于《周易·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阐述,表达了自然万物运行刚健不已,君子应遵循规律效仿自然,奋发进取、不断追求进步的理念,反映了古人对天体运行不息的深入观察和深刻认识,展现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保持勃勃生机的精神力量所在。只有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艰苦磨练,“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这可以说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经典阐述。由此可见,自强不息的理念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孕育和发展而来,强调对自然之道的自觉与转化,与塑造自我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紧密相关,既包含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正直独立、不屈不挠人格的崇尚与追求,也包含对利用厚生、担当道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精神的弘扬。正是由于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薪火相传,中华民族获得了自立自强,砥砺奋进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历
经岁月更替与曲折磨难,依然如翠柏挺拔屹立。在传统文化中,天与地的概念相辅相成,因此,与天道运行体现出的刚健有为相对应,大地之势表现出的是博大宽厚、柔顺包容。故而《周易·坤卦·象辞》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从另一个侧面补充了自强不息的内在要求,即君子自强自立的同时,应当以效法大地之德作为认识世界和提升德行的进路,以宽广的胸怀、深厚的修养,容纳万物,博采众长。可见,厚德载物既包含了老子提出的“上德若谷”谦虚包容的智慧,也包含着儒家修德自省的积极担当。《大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应当做到“格物”、“知至”、“意诚”、“心正”、“身修”,这表达的即是“厚德”的意涵;而“家齐”、“国治”、“天下平”则是“载物”的体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