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道
教育之道,在致良知,在亲生,在止于至善
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里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延伸至当今的教育,即“教育之道,在致良知,在亲生,在止于至善”,这是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一、 教育之道,在致良知。
人类文明依靠教育一代代传承下去。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备应有的良知。在这个世界上,学校可能是最安全的一片净土。为什么学校能够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呢?因为,与某些行业相比,学校没有或者说少了功利性。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它关乎国计民生。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在学校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保障。如果没有良知,作为社会弱势体的学生将受到很多潜在的伤害。国家现在推出许多优惠政策,贫困寄读生补助,蛋奶工程,爱心午餐等。这些都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以希望。他们不必为辍学、饥寒饱受折磨。然而,这些,都需要具备良知的学校领导去落实。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
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汶川大地震发生期间,不乏老师舍己救生的英雄事迹。人们为之感动,为之称颂。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从他(她)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他(她)就不再作为个人而存在。他(她)担负着“保护学生”的重任。在危险到来的时刻,没有半点的犹豫和迟疑。作为一名老师的良知在于抛弃人的恶习,用光明磊落的言行去诠释崇高。
止于至善二、 教育之道,在亲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 北大新生入学的时间到了,新生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走进北大校园。有一个新生背着沉重的行李已累得疲惫不堪。他把行李放在路边。怎么能不背行李去办理入学手续呢?实在背不动了。他心里正想着,正好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经过,他便想让老师傅替他看包,老师傅很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小时后,他办完手续回来了,老师傅很尽职地仍在为他看守。后来,在开学典礼上,那位新生惊讶地发现:帮他看包的那位“老师傅也在主席台上就座。原来,那位老师傅是北大副校长、被称为我国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先生。我们想想,这位校长的可敬可爱之处在哪里呢?在“亲生”。他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学生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在和一位老教师聊天时,他告诉我说“老师应该具有向心力,就向磁场一样,所到之处,学生都围绕着他。”其实,这也是告诫我们,要亲生。亲生,不是作秀,是发自心底的爱,发自肺腑的关心。
三、 教育之道,在止于至善
教育的宗旨,至善方休。人们普遍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断臂的维纳斯亦是残缺美的代表作。那为什么还要“止于至善呢?”事物不断地发展,永远没有尽头。何时至善,何时止?正因为“至善”绵延无尽头,所以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只能说他作为个体“止于至善”了吧!
“至善”是一种信念,是鞭策我们前行的力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