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阅读(三)——“止于至善”的合理解释
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合理诠释
  《大学》宣称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显然是最高及最后的目标,但它是什么意思呢?孔颖达说:其意为止处于至善之行,但什么是至善之行? 
 
  “至善一词看来十分抽象,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这也说得抽象。他毕竟有自己的一套哲学系统,所以接着说: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意即:要存天理,去人欲达到完美的程度。如果扣紧《大学》文本来看,则朱熹的说法实嫌牵强。
 
  如果三纲领的前两步是明明德与亲民,并且这两步是实有所指的话,那么止于至善就不应只具形式意义,而应该还有其实质内涵。我们在前文谈过,明明德是要求统治者自己行善,亲民是统治者的行善对百姓产生正面的成效,如此,止于至善自然是天下太平,所有百姓都幸福无比了。
 
  这种观点能否成立?以孔子的话来说,他在《论语》两度提及“尧舜其犹病诸!意即:连尧舜都觉得难以做到啊!做到什么事呢?一是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希望统治者“妥善照顾天下百姓,让他们得到幸福。
 
  《中庸》三十章说:“仲尼祖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则有“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一语。可见孔子与孟子都以尧舜为圣王典型,那么,连尧舜都觉得难以做到的事,不正是止于至善的最好写照吗?探讨儒家思想对于这一点实不可能再有任何怀疑。
 
  所谓“修己以安百姓,正是统治者行善的结果。是一人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统治者所面对的别人是天下所有百姓;而统治者的行善,正是以安顿百姓为其目标。根据这种对善的理解,止于至善一词就不再抽象而有了实质意义。稍后,《大学》说:为人
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五句话所说的都是:当你具备某一角时,就须做出适当行为,以响应你所针对的相关角,如此才可称为。这些是大学所教导的具体内容,这种有关善的知识,也正是格物致知所要认真探讨的。如此一来,三纲领与八条目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大学之道也得以确立及彰显。
 
  以上有关“止于至善的诠释还有一个最好的证据,就是孔子本人的志向。孔子在学生请教他的志向时,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意即:孔子希望以一己之力,使老年人都得到赡养,使做朋友的都互相信赖,使青少年都得到照顾。这三句话中的“老者、朋友、少者是普遍指涉天下百姓。请问孔子为何设定这么宏伟而艰巨的志向?理由很清楚,因为人性向善,所以为了实现自己的人性,每一个人都应该致力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也正是以“止于至善为最高目标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