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对企业管理的启示-精品文档1
“止于至善”对企业管理的启示-精品文档1 “止于至善”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目标决定方向,目标引领发展。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对于企业能否获得持续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古人说: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要想保证企业的永续发展,实现“江山久固”、“基业长青”的企业梦想,在确定企业目标时就要有“止于至善”的完美追求。
《大学》引用了《诗经》中的两段话论证“知止”的重要性:“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缗蛮黄鸟,止于丘隅。”进而引述孔子的话进行评论:“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大致意思是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因而感慨道:“连黄鸟都知道它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吗?”这充分说明确定目标(目的地)的重要性。接下来,《大学》给出了不同身份(角)的人的至善之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止于何处呢?
一、企业的至善之地: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义利之辩,《论语》中更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鲜明主张。从表面上看,义和利好像是不共戴天、水火不容的,似乎讲仁义就不要谈赚钱,想赚钱就不能要仁义。这也是造成时下某些“儒商”心理纠结的问题之一。我
们认真研读《大学》就会发现,这里已经给出了比较圆满的
解决方案:
(一)企业获取利润是完全正当的,关键是要取之有道。从财富的来源上说,企业的经营要以仁义和道德为基础,因为“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企业自身的生存),有土地(企业的生存)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道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实践反复证明,企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认同。企业越是尊重和弘扬美好的道德,就容易得到社会公众和客户的认同。公众和客户对企业的支持和认同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比如近年来一些积极从事慈善事业的企业和集团,在收获良好口碑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从财富的生产和保有上说,企业要处理好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关系,因为“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生产财富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才能经常充足。也就是说,企业要做好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防止由于铺张浪费或管理不善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财富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它被用来干什么。“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爱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聚敛财富。如果运
止于至善用得当,企业的财富完全可以被用来弘扬仁义道德,发挥彰显正义、维护公平,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扶危济困、恤孤怜贫等作用。
(三)企业要想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把眼光放长远,努力做到“以义为利”。如果过分计较眼前的蝇头小利,就会导致企业裹足不前。正如《大学》里讲的:“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要再去关心养鸡养猪的事情;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关心养牛养羊的事情;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再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同样,企业要想实现自我突破、长远发展,就不能过分关注短期利益,而是要以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和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作为目标。换言之,“以义为利”才是企业应该追求的至善之地。
二、止于至善的关键: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企业能否做到止于至善,最关键的是正确处理利益分配的问题。古人所谓的义利之辩,说白了就是“公众利益”与“私人利益”之争。对于企业来说,代表公众利益的“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义”是指本企业之外所有社会公众的利益,其中最主要的,是与本企业有业务往来的相关生产者、消费者等体的利益。从这个层面上看,只有适度地让利于人,才能赢得长期、友好的合作机会,实现本企业与其他企业或团体、个人的
双赢乃至多赢,从而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
从狭义上说,“义”是指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要公平、公正,要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某些中小企业的老板过分看重个人的私利,恨不能把所有的股份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又不肯(或者是没有力量)用足够高的薪酬来拴心留
人,结果是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用不了一两年就都跳槽到别的企业了。这就是《大学》里讲的“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道理。而破解这种困境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平等协商,在确保企业长远发展和正常运转所需资金的前提下,通过股权分配的方式,让全部或大部分员工都成为企业的股东,定期享受红利分配。这样就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既可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又顺应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也可以说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