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明德于心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大学之道,明德于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大学》。意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品德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虽然此大学非彼大学,但其中心思想都是通过教育达到提高国民素质,进而维护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这是大学教育对社会和国家的作用,那么对于我们自身呢?像高中老师所问的一样:“你们为什么要考大学?为什么想上大学?”只是因为一份好的文凭,可以到一份好的工作吗?不,我认为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学历低的人会被看不起,因为在大多数人都能上大学的情况下,学历就是最表层的能力证明。那么好工作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是体面,不是也不仅是物质上的体面,更是精神上的体面,我把它称为尊重。
越读书我们就会发现,学历高低不一定与生活水平挂钩,比如啊,李嘉诚创业时是小学文凭,
马云是一个本科文凭,他们的富裕鲜有人敌,而北大博士生也有人迫于生活所需送外卖,当然因为时代差异这样比较学历有所欠缺,但这无疑印证了学历生活水平并不一定对等,同样学历也不能代表一切能力。但在我的精神层面,提起他们,我想到的只有富有,但提起隆平院士我就会肃然起敬,因为教育让我明白袁隆平院士这类为国为民之人的伟大。我认为经过教育人不单只从物质基础去评价一个人,而是侧重于精神层面的高尚,就是明德的表现之一。通过教育,我们不再觉恁恁不平于“有人生来就在罗马”,而是反问自己凭什么“十年寒窗的努力就能敌过别人几代人的积累”,这样思想的转变也是明德的表现。
止于至善大学之道,明德于心。我们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来到大学是为了通过大学的教育去看见一个更加广袤的世界,而非仅是追求物质的优越。大学是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博学明德,接触更多的人与事增长能力。我们要认清教育与学习,或许不能让我们获得物质上的优越,但却能为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尊重与平等。
大学之道,明德于心。在提升德行品质的同时,我们也要提升学习能力,在此与诸君共勉,我们都在为曾经虚度的光阴而懊恼,但更应该明白,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开始努力,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加油吧!从现在开始。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