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指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反对民族分裂、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表现出的不畏强暴、勇往直前、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坚贞不屈的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团结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我们的祖先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浑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抗倭名将戚继光、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等都是为捍卫国家统一,民族利益,英勇抗击外族侵略,被后人世代传诵和敬仰的民族英雄。
正是这种可贵的民族精神和无数可敬的爱国民族英雄,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始终不曾被任何一个侵略者所灭亡,虽然历进艰难却仍然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向他们致敬!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被马克思称为“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代世界科技史权威也公认“中国在公元三世纪至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在许多重要领域,中国一直独占鳌头,长时间保持着一系列“世界之最”。
学习历史,使我们对自己的祖先肃然起敬!对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倍感自豪!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联想到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的升空,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更放飞了我们崭新的希望!我们要向航天英雄学习,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我们现在是小学生,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珍惜祖国的今天,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像民族英雄那样,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自强不息,学好各种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
农耕文明及其特点
中国精神包括哪些精神2004年11月1日
为什么近代中国商业文化形不成主流文化?为什么工业革命不能首先在东方出现?宋时已初具规模的手工业不能形成大产业?为什么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总是只能得其形而不能得其神?为什么中国的封建社会能长达2000多年?能不能从民族文化深层次的烙印中寻一些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必然线索?
农耕文明的潜意识或者烙印?
最近几年,中国的电视台一长辫子的电视剧充斥各个频道,一反映清宫皇帝公主的闹剧。为什么这样的节目还有那么大的市场?康乾盛世,诚然建立了不小的文治武功,但清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到底作了哪些贡献?起了哪些作用?(满族)作为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关外少数民族,入关后面对体庞大的汉民族,内心的恐惧只怕到了极点。“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种疯狂凶残的屠杀冲动,就是这种内心深处恐惧到极点的一种本能反应。满清所以能够顺利入关,表面上是吴三桂这个汉奸的功劳,但满清入关后,能比较顺利地坐上皇帝之位二百余年,怕不是仅用康熙、乾隆两个皇帝英明神武能够说充分的。满族人对庞大的汉民族内心的恐惧,到了慈禧太后时,有了一句经典的总结:“宁与外夷,不与家奴”。由此可见一斑。
满清入主中原后,男人必须去发留辫,女人不须放足。康熙封孔子为文武大成至圣先师,以揽汉人士子之心,俨然一幅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开明君主模样。就这样几个招式,迅速稳定了局势。中国历史上这样相似的一幕实在太多。根据研究成果,中国这片土地上所建立的王朝,大多崛起于北方。秦穆公和秦朝崛起于西北。中国历史上只有朱元璋以南方为
基础驱逐蒙古人,建立了明朝。如果从凤阳的地理位置,在淮北,更靠近中原。当然,朱元璋依靠的是南方经济和军事力量。这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异数。
网上转载得很多的一篇文章叫《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文章总结,历史上总是这样,落后文明战胜先进文明,穷国打败富国,游牧民族打败农耕民族。放在中国历史上,同样恰如其分。这里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农耕文明有什么致命的弱点?中国历史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诡异能不能在农耕文明,农耕文化,农耕民族到他的内在原因呢?追本溯源,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种文明顺利产生呢?是什么原因推动这种文明得以持续发展呢?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今天,不论是研究中国文化史,还是朝代更迭历史,以及研究中国统一与分裂的历史的人,都注意到了这个特点。这样的历史场景,2000多年前的司马迁注意到了,西汉后两千年间的中国,又不断地重复这一幕。这里面一定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内在的必然性规律。
“古代欧亚大陆的诸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如他们的祖先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通史》)中国人的祖先,在进化的过程中选择了一个不同的途径,建立了一个不同的文明,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即农业文明与农耕文化。这与两河文明,尼罗河上的古埃及文明极为相似。而在文字上,两河流域文明所用的楔形文字,古埃及文明所用的象形文字上看,进化路径相近的线索很明显。分析中国文化的实质,就是农耕文化。中国文明的本质实际上是农耕文明。农耕文化与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烙印。
中国人的祖先走出森林,来到旷野,仍然保留了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这与欧洲人的祖先游牧民族的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有了较大的区别。这(区别)造就了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加速朝各自的方向发展。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道扬镳了,各自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造成这种状况的首要因素是环境,包括山脉、河流、地质、季节、降水、温度等地理气候环境。看世界通史,所有以农耕文明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文明起源,大多以大河两岸为主要依托区域。古埃及的尼罗河农耕文明,中东的两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兴起的中华文明,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大河特征。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进入青铜器早期,黄河流域已崛起一个强大的部落,它的最鲜明的特点便是以农为主。到尧舜时期,中央部落已非常强大,开始形成国家制度的雏形。禹治水一方面可以看出,这种治水明显地是为农耕业服
务的;另一方面说明,工具的制造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有人提出,炎帝黄帝大战(部落之间的争霸战争),只是神话传说,周以前没有什么国家制度,尧、舜、禹时代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存在国家制度。本人认为,一个文明不可能突然出现;一个民族不可能突然发展到青铜器时代;一种制度,不可能突然形成;一种习俗的形成决不是一夕之功。中华农耕文明,要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青铜器时代,不知要经历多少万年的艰辛历程,从没有语言到语言的产生要经历多久?从没有文字到文字的记录应用,刻在兽骨上――甲骨文,又要经过多久?这种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我们是不可否认的。那么就肯定是有在他的前代,前几代甚至几百代人的存在。虽然经过传说过程中的变异,赋予了古中国人一些“超人”的力量,动摇了其传说的可信基础,但在严肃的古代史书中,这种“超人”的彩与民间传说比显然已经微乎其微。虽然经孔圣人及其门人弟子渲染,尧、舜、禹、汤是如何如何的王道乐土难令人信服,但这个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一段文明的发展史。这种客观存在,我们姑且称之为尧、舜、禹、汤时代又有何不可?当然,其实物等证据,还需要我们去寻,去发现。
到春秋末期,孔子时代,农耕文明的发展离其最高阶段只有一步之遥。战国诸子百家学说
的兴起,没有一家否认“以农为本”的思想。孔子不是一位标新立异的思想家,这从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王室的权威和周礼可看出。孔子思想及其著作,他及门人弟子整理选编的《诗经》、《尚书》、《周礼》等是掺杂了理想成分的历史总结,同样深深地打上了农耕文明的烙印。《周官》、《礼记》中介绍的周朝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生老病死仪式的标准化行为准则、道德标准之详尽,令人叹为观止。孔子的出现,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后来的国家制度,政治文化发展虽有进步,但都没有根本性的变革。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了近代――辛亥革命为标志。旧的制度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了。然而,这种深入到民族心灵深处的农耕文明的精神烙印也就此消失了吗?没有!从近100年来中国发展的历史看,不论是国民党时代还是共产党时代,这种民族的潜意识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
中华文明的一道风景
偶尔翻阅“三礼”――《周礼》、《礼记》、《仪礼》,为书中所记载的叹为观止的中国古代的官吏设置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节标准及动作细节规范震惊。《周礼》记载了六类官员的称呼、职责和人员编制。《天官》这类官员就是“首都”或者“中央政权”的机构设置和
人员编制。从卿(上大夫)到庶人共安排职位或岗位3313人,王宫后院护卫、陪侍人等899人,可以计数的共3980人。还有没规定人数的九嫔、世妇、女御等。上至打理朝政大事,下至打理宫廷生活起居,无不详尽。再举《地宫》一例,主管教化的工作。从帝王王宫建设管理,到如何进行捕猎、除草、农耕以及婚姻事务,无所不包。计从官员到庶民共安排编制41572人。此外还有负责管理测量山的大小,林地面积及管理江河湖泊的专职人员。同样,还有协调管理天下风俗礼仪的《春官》,掌管军队事务的《夏官》,管理天下刑法的《秋官》,考核天下百工、制定和检验工具标准的《冬官》。
我们来看《仪礼》一书,从士冠礼、结婚礼、靓见礼到祭祖仪式,从仪式的开始到仪式结束,从出席的人的站位到每件器物的摆放位置,无不详细规定得一清二楚。这些礼节经2000多年儒家弟子的不懈努力,对今天的中国农村还有很大的影响。日本人把这一套东西从中国唐朝学了带回去,所以今天我们还能从日本人的某些礼节中看到这些东西的影子。只是日本人把这些本土化后,贴上了日本文化的标签。
再来看《礼记》。他是《仪礼》的注解。更详细,并解释为什么要这样作,为什么这个动作要这样。孔子儿时,就爱玩礼仪之类的游戏。成年后,对“礼”的推崇更是无以复加,向他
请教礼的人也最多。这在《史记:孔子世家》和《论语》等文献中有记载。《礼记》中,孔子的门人弟子,把孔子讲的关于“礼”的道理也记录在书中。在2000多年前,孔子及其门人弟子花这么多精力心血,就记载整理出这么一套东西留给后人。在孔子看来,礼仪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野蛮和文明的主要区别。从礼仪和政治制度内容来看,主要是用来规范国家政治制度和士大夫的行为标准。但孔子的理想是要把礼仪制度普及于天下。在《礼记:孔子闲居篇》里就明确的表达了这一点。儒家学说从一开始就不是标新立异的学说,与他的创始人孔子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有密切关系。虽然后来由儒家弟子编的《周礼》、《仪礼》、《礼记》,可能掺有理想主义的成分,大多数或者主流学者认为这是在当时是有依据的,不是完全凭空杜撰的。岳麓书社出版的《周礼》主编钱玄,在该书前言中写道:“《周礼》记载建国设官之设想,故就总体而言,则非某一时代之历史的真实记录,但就书中一官一职、一事一物。则每可求证于先秦古籍以及考古出土文物。”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及士大夫行为标准礼仪交际制度之完备和精细,已达到惊人地步。只有生产力发展到相当的水平,有足够的剩余产品供应有闲阶级,社会才能发展和完善这种制度。先放下评论这些东西的优劣好坏,这种制度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