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
中国精神包括哪些精神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高培华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特有的崇尚人文理性、讲求体意识、倡导刚健有为、力求平和发展的文化内质,。其精神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 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 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在全球化的人文精神失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背景下,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无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可以为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力。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
《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 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命绵绵不断活力因子。、
1、坚忍不拔的精神境界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中国文化强调“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人生态度,把困难、挫折、痛苦作为人生的财富,把坚贞不屈、不畏艰险、不惧挫折、奋斗不息作为精神追求。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这不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在民族压迫面前的不屈精神。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国后 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 进行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论语·秦伯》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把自觉为国家民族承受苦难,作为担当大任的条件。《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勿乱其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乐。”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既是一种宇宙情怀,也是一种德理性,更是一种文化自觉。
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顾炎武先生提出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正始》  告知国民要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更是志于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传递到千家万户 古往今来无数贤达的仁人志士 禀承这一民族传统 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后来经麦孟华的“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语很快传播开来了, 特别是经过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先后引用, 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至家喻户晓。“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一语提出了作为国家主人的国民对国家应该履行的神圣义务和道德责任。它出现在国家危机与灾难深重的年代,反映了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时代精神追求, 是那个时代开始觉悟的中国人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庄严承诺, 更是中国人民自觉承担自己对国家的义务与责任的表现。 “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精神告诉我们, 不仅仅是国难当头, 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时候, 更
多的是很多责任感、责任意识在中国的古人那里有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任何事情不应该仅仅为自己着想, 仅仅为自己安身立命打小算盘, 每个人都有道德责任, 都应该主动地站出来,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情, 为民族振兴承担一份责任。这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是有着紧密关联的 自然境界”和“ 功利境界”中的人, 不懂得为社会为国家为天下繁荣昌盛付出自己的努力的“ 觉解”, 因此, 借助于“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精神的激励与引导, 国民可以实现由“ 自然境界”和“ 功利境界”转向与提升到“ 道德境界”和“ 天地境界”, 从而提升整体国民的精神风貌, 提升整体的国民的精神境界, 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有“见危授命”、“威武不屈”的精神。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面前,从来不乏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赴汤蹈火,表现出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情操。
1.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特别强调“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荀子说:“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重死而持义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荣辱》)主张以道德情感来抑制其个人欲望,要求在“利”与“义”发生冲突时,“见利思义”、“
舍生取义”。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一种高尚人格。这既是是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重要原则,也是个人道德践履方面的重要内容。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在危难面前,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宁可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这才是高尚的人。从岳飞、文天祥到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十九路军”到抗美援朝的黄继光;还有建国后抛弃国外优越生活的毅然献声到祖国科研工作中的钱学森、邓稼先。正是这种临大节而不可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在深远的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
三、“仁德”、“和谐”的精神追求。
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要求人们时刻注意与自己的良心进行沟通,不断唤醒隐藏在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良心。
1、.“仁德”是君子的追求。“仁”的概念和仁德的提出,可以说是孔子的一个伟大贡献。“仁”的内涵,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仁者爱人”。“爱人”不只是一种心态,更重要的是一种善的意志,是一种理智的决断。“我欲仁,斯仁至矣。”(《荀子·劝学》)人只有按照“仁”
的要求去做,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孔子提出“仁”的价值理想,其目的就是要把人类社会中的仁爱精神和仁爱要求,化为每个人的内在自觉。2按照仁德的要求,做人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君子,一个是圣人。君子是对社会大众而言的。孔子对君子作了明确的规定:“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贞而不谅”、一句话君子重视道德,仁爱却绝对不会盲从。小人只知道盲从却不懂仁德真正意义。君子人格的这种价值追求,锻造了中华民族温、良、恭、让的民族性格。
2、谦和礼让是人与之间和谐的要求。“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的作用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孟子说:“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上》)《礼记》曰:“君子睦以合族”。谦和礼让,是做人的基本品格。
这体现了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做人还是做事都注重“仁德”、“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 “仁”“德” “和”不是无原则的简单地使事物保持僵化状态 而是承认事物的多样性 寻不同事物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将达到的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 只有如此才能衍生出新的事物。反对“同而不和”的消极状态 反对对事物做简单的分析或重复地做同一件事 需要懂得从不同事物中抽象
出同一的发展规律 保持事物动态和谐。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仁德”“和谐”的人文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韦政通:《中国的智慧》,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2]徐清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内涵要素”[J]. 《青海师专学报》,2003,(4).学学报(人社朱義禄:《从圣贤人格到全面发展—中国理想人格探讨》,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中国文化书院演讲录第一集:《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139~152页。
[4]姜国柱.“论儒学的人文精神”[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