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形成了民族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如此。
1.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晶,但却不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览品,排列在书架上的古代典籍,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既具有继承性,也具有发展性,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历史呈现,更是闪烁着思想光芒和智慧魅力的生命体。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继续发展的台阶和垫脚石”,也是向导和引路人。
中华民族传承的文化遗产凝结在“独具特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之生活态度与精神风貌,展示出传统文化之丰富内涵。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物质文化。中国古代的数学、天文、农耕、中医、造纸、印刷、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均已达到或超越世界一流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二是精神文化。在
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形成了独具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其中的思想精华经过代代相传已经穿越历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制度文化。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以“家国同构”为特征、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一系列制度,进而发展成为较为严密的制度系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四是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模式等,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岁时节令、风俗民情等,集中反映了人们日常心理和社会意识,因而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理解为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在世代传承的民族生活繁衍中积淀凝聚而成,是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相互影响的不同层面的具有民族特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的历史与实践的结晶。在历史传承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发展、演进,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为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都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但由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影响其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封建腐朽观念和文化糟粕。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时,必须科学客观地加以辨识和区分,在继承与弘扬时要学会有批判的继承和有甄别的弘扬。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50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中孕育的,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具体说来,它既包括仁者爱人、立己达人的关爱,也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既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括正心笃志,崇德尚善的人格追求。它以经史典籍、文学艺术、礼仪制度等多种形式载体,生动鲜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度与突出优势,不仅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更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先达教授曾指出,“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何种程度上吸收传统、再造传统。”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无疑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这是因为其跨越数千年悠久历史,却能一脉相承、绵延至今。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时至今日,依旧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滋养。“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当今时代,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也必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汲取营养。
中国精神包括哪些精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