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全解读
现代活教育思想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主要由三⼤纲领(⽬的论、课程论和⽅法论)、⼗七条教学原则和⼗三条训育原则组成,现对此作⼀扼要述评。
1.活教育的三⼤纲领
活教育的三⼤纲领主要是指活教育的⽬的论论和活教育的⽅法论。
(1)活教育的⽬的论
活教育的⽇的论,是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出发点。陈鹤琴明确指出:“活教育的⽬的就是在做⼈,做中国⼈,做现代中国⼈。”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做⼈”是每个⼈都⾯临的问题,也是真正的教育⾸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与传统教育“以获得知识、预备升学为⽬的”不同,活教育注重“培养⼉童适应环境,控制不是抽象存在物,⼈总是处于⼀定的时空之中,⽣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所以,教育具有民族性,不仅要做⼈,⽽且要做中国⼈。陈鹤琴认为,由于中同社会有其发展特质,中国⼈的⽣活内容和意义⾃然也受这⼀特质规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做现代中国⼈就必须负荷这样的任
务:“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涉,争取民族独⽴;对内肃清封建残余,建树科学民主。”为了担当起这样的任务,必须具备以下⼏个条件。
⼀是健全的⾝体。活教育理论认为,⾝体的好坏,对于⼀个⼈⼀⽣的⽜活事业及其抱负都有极⼤的影响。只有健康的⼈,才能有理想,乐观、积极、有毅⼒,才能担负起现代中国与世界给予的任务。
⼆是创造的能⼒。活教育理论认为,⼉童中蕴藏着半富的创造潜⼒,只要加以适当的训练,就不难养成他们的这⼀种创造的能⼒。⽽培养这种创造⼒的⽅法,就是⽤科学武装⼉童的头脑,让他们从做中学,做中求创造,以⼿脑并⽤的⽅式去劳动,去创造。
⼆是服务的精神。活教育理论认为,如果我们培养的⼈“只有知识技能⽽不服务,只知⾃私⾃利,就失去了教育的⽬的”。动物与⼈的区别也正是在此。所以,活教育主张培养⼉童的服务精神,指导⼉童去帮助别⼈,去了解⼤我的意义。
四是合作的态度。活教育理论认为,要通过教育努⼒矫正中国社会和国民性中缺乏合作精神的态度,改变“⼀盘散沙”的形象。在教育中应注意培养合作的态度,让学⽣养成合作分⼯、互相容让和互相商量的习惯。
五是世界的眼光。活教育理沦认为,不仅要做中国⼈,⽽匝要做世界⼈,要以宇宙为学校。“世界⼈”的
提出,标志着活教育理论已跳出民族的圈⼦,并试图站在更⾼的层次沦述教育⽬的问题。⽽具备世界的眼光,是做世界⼈的前提条件。陈鹤琴指出:“所谓世界的眼光,就是对世界的看法,我们要有对世界的正确的看法,必须要⼚解世界的事事物物,⼤⾃然是怎样在运动着,⼤社会是怎样在发展着。⼤⾃然⼤社会是与⼈⽣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不去认识它,了解它,惟其认识世界,才能使眼光远⼤,不⽄两于个⼈的利害得失。”做世界⼈⼜有三个条件,即“爱国家,爱⼈类,爱真理”。
“爱国家”,就是要爱国家的光荣历史,爱国家的前途,爱国家的⼈民,从⽽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使国家进步繁荣,⽇新⽉异。同时,要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不让国家任⼈宰割。
“爱⼈类”,就是要爱全世界站在真理⼀边的劳苦⼤众,⽽恨那些“为少数⼈的利益⽽蛆役⼤多数⼈危害⼤多数⼈⽣存的⼈”。陈鹤琴写道:“全体⼈类的幸福,就必然的将由这正在受着苦难的⼤多数劳苦⼤众建造起来,⼈类的历史,就将因他们⽽辉煌起来。我们要爱这⼤多数⼈,我们应该了解他们,同情他们,帮助他们,与他们联合起来,共同为世界的光明前途⽽献出我们的⼒量,以实现我们‘世界⼤同’或‘天下⼀家’的⼈类最⾼的理想。”
“爱真理”,就是要养成求真求实的态度,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真理所在,哪怕要牺牲性命都在所不惜”。活教育理论认为,真理是不会泯灭的,真理是我们做⼈、做中国⼈、做世界⼈的最⾼准则,所以必须“认识真理,追求真理,⽤全⼼全⼒来爱真理”。
(2)活教育的课程论
活教育的课程沦认为,传统教育把学校与社会、课堂与⾃然隔离开来,把学校变成了“知识的牢狱”。这种做法.“把—本
活教育的课程沦认为,传统教育把学校与社会、课堂与⾃然隔离开来,把学校变成了“知识的牢狱”。这种做法.“把—本教科书摊开来,遮住了⼉童的两只眼睛,⼉童所看见的世界,不讨是⼀本6⼨⾼8⼨阔的书本世界⽽已。⼀天到晚要⼉童在这个渺⼩的书本世界早⾯去求知识,去求学问,去学做⼈,岂不是等于梦想吗?”所以,活教育的课程论明确宣
布:“我们要利⽤⼤⾃然、⼤社会做我们的活教材。”
活教育的倡导者陈鹤琴认为,⼤⾃然、⼤社会是活的知识宝库,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童从这个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他指出,直接经验是“学习中的惟⼀门径”。以直接经验为主导,才是真正的“读活书”、“教活书”。⾄于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只能作为学习的副⼯具和参考资料,即“着重于室外的活动,着重于⽣活的体验,以实物作研究对象,以书籍作辅佐参考”。陈鹤琴指出,世上那些不辨菽麦、不分妍媸的书呆⼦,并不是因为读了书才变成呆⼦,⽽是因为他们“只晓得⼀味读书,⽽不去和真正的书——⼤⾃然、⼤社会接触,才变成呆⼦的”。所以,只有抛弃“书本万能”的错误观念,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识宝库”探讨研究,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由于直接经验是⼉童在⼤⾃然、⼤社会之中,通过各种活动获得的,所以活教育的课程论本质上是⼀种活动课程论。陈鹤琴曾经把活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五⼤⽅⾯,即所谓“五指活动”主要内容与⽬的如次:
⼉童健康活动:通过体育活动、个⼈卫⽣、公共卫⽣、⼼理卫⽣等⽅⾯来培养⼉童健全的⾝⼼。
⼉童社会活动:通过公民、历史、地理、时事等项活动,使⼉童明了个⼈与社会的关系,使⼉童参加社会活动以培养其技能和兴趣,使⼉童了解乡、镇、县,省和全国的关系及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激发起爱国、爱及民族精神。
根据时事的演变探求今后世界的新趋势。
⼉童科学活动:以⽣物、论理、⼯业及⽣产劳动为范围。增进⼉童科学知识;培养⼉童实验兴趣,眉迪⼉童创造能⼒。
⼉童艺术活动:包括⾳乐、美术、⼯艺、戏剧等项内容。⽤以陶冶⼉童的情感,启迪⼉童的审美感,发展⼉童的欣赏⼒,培养⼉童的创造⼒。
⼉童⽂学活动:包括童话、诗歌、谜语、故事、剧本、演说、辩论、⼉童应⽤⽂和书法。其⽬的在于培养⼉童对于⽂学的欣赏能⼒和发表能⼒,培养⼉童对于中国⽂字的认识与运⽤,培养⼉童对于⽂法修辞的研究兴趣,培养⼉童对于⽂学的创造能⼒。
为了使“五指活动”顺利进⾏,陈鹤琴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纲,详细规定了⽬标、性质、教师、组织、集会、教学,经费等事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五指活动”是以活动(“做”)为中⼼组织教材的,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壁垒森严、分门别类的科⽬。他认为传统的课程设置与学利分类的最⼤问题在于它“不合教育原理,是四分五裂的,是违反⼉童的⽣活的,是违反⼉童的⼼理的”。⽽“五指活动”则避免了这种错误,它从⼉童的完整⽣活出发,强调课程的整体性、连贯性和渗透性,具有⼀定的积极意义。
(3)活教育的⽅法论
活教育的教学⽅法论是与以活动为中⼼的课程论相⼀致的,是以强调“做”为基调的。陈鹤琴在1941年为《活教育》杂志撰写的发刊词申明确提出了活教育的⽅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求进步。”
活教育的⽅法论脱胎于杜威“寓学于做”的主张,但⽐杜威的主张进了⼀⼤步,因为它不但是要在“做”中学,还要在“做”⼱教;不但要在“做”中教与学,还要不断地在“做”中争取进步。
活教育理论认为,“做”是⼉童获得真知的基本途径,也是⼉童的学习的真谛。陈鹤琴说:“⼉童的世界,是⼉童⾃⼰去探讨,去发现的。他⾃⼰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他认为,如果不让⼉童去做他所能做的事,不让⼉童去想他所能想的事,就会阻碍⼉童的⾝⼼发展,限制⼉童最宝贵的⾃动研究精神。
活教育所主张的“做”,并不是简单的游戏、劳动或学习,不是尝试错误,⽽是把动⼿与动脑结合起来的“做”,是在思想参与下的“做”。正如陈鹤琴所说:“⼀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功夫。”“思想是⾏动之母,思想没有受过锻炼,⾏动就等于盲动,流于妄动。”⼭所以,对⼉童来说,“做”是⾝⼼协调发展的条件。
活教育理论认为,“学⽣由做中学,教师也要在做中教,不应该只是⽚⾯的学习”。教师的“做中教”关键是教会学⽣“做中学”,为学⽣“做中学”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要做到这⼀点,关键是与学⽣共同“做”。陈鹤琴曾以教学⽣学游泳为例:“你要⼉童游⽔,你⼀定要在⽔⾥教他学;⽽且要他⾃⼰也实地到⽔⾥去,否则光是伯:游泳给他看是没有⽤处的。”在“做中教”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正确地掌握知识与拄能,使他们运⽤科学⽅法做事,运⽤科学⽅法求知。他指出:“倘使不教⽽让⼉童⾃⼰去瞎摸,那是太不经济了。我们⼈类所有的经验,是应当利⽤的。”但这种指导并不是越俎代庖,⽽是在学⽣主动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基础上的教,是所谓的“做中教”。
俎代庖,⽽是在学⽣主动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基础上的教,是所谓的“做中教”。
活教育理论为此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步是实验观察。主要是通过学⽜的观察与实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在引导学⽣观察时要注意:全⾯观察,概括全体;⽐较观察,精密分析;系统观察,有明确⽬标;五官俱到,使各种感觉互相补亢。这是教学的感性阶段,应尽⼒促使学⽣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第⼆步是阅读参考。活教育理论认为,许多知识是不可能拿来实验观察的,单凭经验也不易彻底⼚解事物。所以,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就要⼤量阅读参考,擢去疑窦。这样,既能弥补学⽣感性经验的不⾜,⼜可以防⽌他们“陷⼊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的偏向”。
第三步是发表创作。在这个阶段,要求学⽣把观察参考所得加以整理,融会贯通,变为⾃⼰的经验,⾃⼰的学习成果。学⽣可就此机会充分发挥⾃⼰的创造⼒,⽤故事、报告、演讲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第四步是批评检讨。在这个阶段,教师和学⽣⼀起共同骀学习的成果,互相学习,⽡相批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既押总结所得应⽤到⽣活实践中去,⼜把它作为新的学习过程开始的基础。
上述四步是教学的完整过程。每经过这样⼀个过程,学⽣的知识和能⼒都会前进⼀步,教师的学识与能⼒也会有所进步。⽽“教的进步,也是学的进步,那便是‘做中求进步’”。
2.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陈鹤琴根据⼉童⼼理学的研究成果和他⾃⼰的教学经验,对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作了系统的阐述。这些原则曾分别发表在《活教育》⽉刊的各卷,1948年汇编成书由华华书店出版。活教育的教育原则主要有以下内容。
(1)凡是⼉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做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做”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切的学习,⽆论是肌⾁的、感觉的,还是神经的,都要靠“做”才能成功,只有“做”,才能让学⽣⾃接与事物接触,才能得到直接经验,才能知道做事之困难,才能认识事物的性质。愈做兴趣愈浓,愈做能⼒愈强。所以必须尽可能让学⽣做他们所能做的任何事。
(2)凡是⼉童⾃⼰能够想的,应当让他⾃⼰想
活教育的理沦认为,学校教育中“最危险的,就是⼉童没有思想的机会”。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善于思考、独⽴思考的能⼒。不必对学⽣说明种种结果,⽽应让他们⾃⼰去试验,去思想,去求结果。做教师的责任,是“从旁指导⼉童,怎样研究,怎样思想”,启发他们探究事物的发⽣与发展,从⽽得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法。
(3)你要⼉童怎样做,就应当教⼉童怎样学
活教育的理论反对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教学,强调在实际⽣活中实⼲,在实⼲中求知。陈鹤琴以游泳为例,说明在陆地上学游泳是没有多⼤⽤处的,到⽔⾥还要溺死;⼜以烧饭为例,说明单单在教室⾥讲饭怎样煮,菜怎样烧,鱼怎样煎,⾁怎样煨,学⽣也还是不会烧。所以,⼀定要使学⽣“在适当的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4)⿎励⼉童去发现他⾃⼰的世界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童的世界⾮常之⼤,有伟⼤的⾃然,如四季鲜艳夺⽬的花草树⽊,光怪陆离的⾍鱼禽兽,变化莫测的风霜⾬雪,奇妙伟⼤的⽇⽉星⾠;有⼴博的社会,如家庭的组织,乡镇的管理,风俗习惯的形成,国家的富强,世界的进化等。这些都是⼉童的知识宝库,都是他们的“活教材”。教师必须激发学⽣的求知欲,让他们⾃⼰去探究、去发现。
(5)积极的⿎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活教育的理沦认为,消极的制裁并没有多⼤的教育效果,只会引起学⽣的反感,使他们产⽣退缩⾏为。所以,必须多表扬、少批评,“⽤⿎励的⽅法来控制⼉童的⾏为,来督促⼉童的求学”。
(6)⼤⾃然⼤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间接的知识,要获得直接的知识,应演从⼤⾃然⼤社会中去追求,去探讨。陈鹤琴以当时的历史、地理为例说:“我们何必⼀定要把⼀部活地理四分伍裂,呆呆板板的教⼩孩⼦死记死读;我们何必⼀定要把⼀部中华民族进化史⽀离破碎,⼀朝⼀朝呆呆板板的教⼩孩⼦死记死读呢?”如果以抗战来做研究史地的中⼼和
定要把⼀部中华民族进化史⽀离破碎,⼀朝⼀朝呆呆板板的教⼩孩⼦死记死读呢?”如果以抗战来做研
究史地的中⼼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就全⽣动⽽深剑,学⽣的学也会兴奋⽽有趣。
(7)⽐较教学法
活教育的理沦认为,⽐较的教学法是让学⽣鉴别事物最有效最简易的⽅法,它能够使学⽣对于所学的事物,“认识得格外正确,印刻得格外深切,记忆得格外持久”。
(8)⽤⽐赛的⽅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童⼤多是喜欢⽐赛、喜欢竞争的。做教师的要利⽤这种⼼理去教导⼉童,去增加⼉童的兴趣,去促进学习的效率。所以,学校⾥可以进⾏作⽂⽐赛、演讲⽐赛、阅读⽐赛、图画⽐赛、球类⽐赛、科学⽐赛、健康⽐赛等,并通过⽐赛培养“做⼈做事的美德”,如合作、牺牲、互助等,做到胜者不骄,败者不馁,
(9)积极的暗⽰胜于消极的命令中国精神包括哪些精神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童具有较强的受暗⽰性,⽆论是语占的暗⽰,⽂字的暗⽰,还是图画的暗⽰,动作的暗⽰,都较消极的命令更容易为⼉童所接受。教师要注意以⾝作则,注意给学⽣施加积极的暗⽰影响。
(10)替代教学法
活教育的理沦认为,⼉童具有很强的好奇⼼与探究欲。⼉童是好动的,“他喜欢做这样,做那样,你没有东西给他做,他就要破坏,就要捣乱。所以我们要他做,要他建设,要他创造”;⼉童是喜欢合的,就应让他们有⼀种正式的组织来发展他们的能⼒,以养成他们的性。总之,可以利⽤各种替代的⽅法,来满⾜⼉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格。
(11)注意环境,利⽤环境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在⼤⾃然⼤社会中,可以到许多活教材、活教具。要想成为⼀个成功的教师,就⼀定要注意环境、利⽤环境。陈鹤琴说:“环境中有许许多事的东西,初看看与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仔细研究研究看,也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他所发明的⼉童玩具与教具,就是从⽣活中的赌具、娱乐⼯具改造过来的。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集体学习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这是由于⼀个⼈的思想,需要有刺激,有了刺激,思维就活跃,就进步:集体学习既有分组讨论,也有课堂讲授,⽽以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式为主。
(13)教学游戏化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游戏是⼈⽣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们总是喜欢游戏的。所以,如果能把学习活动化为游戏,就会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能有进步”。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法与⽬的的配合,不能为游戏⽽游戏。同时,要注意给⼤多数⼉童提供活动的机会,“要使个个⼩朋友都能参加为准”。
(14)教学故事化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故事是⼉童的⼀种重要的精神⾷粮。故事与⼉童的情感有交流作⽤,使⼉童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之中;故事情节的神奇,能满⾜⼉童的好奇⼼;故事能激起⼉童的想像⼒,把⼉童导⼊⽆限推论的境界之中;故事组织的完整,适合于⼉童的学习⼼理。所以,教学中应尽町能做到“教材故事化”。⽤故事的体裁来编排教材,运⽤教材;做
到“教法故事化”,利⽤故事激发和引起学习动机。
(15)教师教教师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在职教师如何充实⾃⼰,如何提⾼⾃⼰,是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举⾏教学演⽰或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等形式,⽤教师教教师,是提⾼教师⽔平的有效⽅法。
(16)⼉童教⼉童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童教⼉童⽐成⼈教⼉童有着明显的伢势:⼉童了解⼉童的程度⽐成⼈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童⿎励⼉童的效果⽐成⼈所能获得的更为巨⼤,⼉童教⼉童可以做到教学相长。陶⾏知的“⼩先⽣”制,就是以⼉童教⼉童为原则的。
(17)精密观察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法,⽽精密观察则是开启真理宝库的钥匙。握着这把钥匙,我们便能接近科学的真理。在教学中采⽤观察的⽅法,如通过实地观察来施⾏教学,通过实际研究来培养⼉童善⽤观察的学习态度,将有助于提⾼教学效果。
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是现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体系⽐较完整、影响⽐较深远的⼉童教育理论。这17条原则都贯彻着“做”的精神,在⼀定程度上符合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活教育的训育原则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训育⼯作在整个教育⼯作上可以说是最繁重最重要的。拟定训育⼯作的基本原则,“⽅如旅⾏有了向导,航诲有了指南。因为这样才有所根据,不致茫⽆头绪,⽆所适从”。陈鹤琴提出了以下13条活教育的训育原则。
(1)从⼩到⼤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教育⼀个⼈必须从⼩抓起。如“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的态度.对⼈的礼貌,以及⼀切的⼀切都要从⼩养成”。“慎始则善终”,从⼩及早加以训练与教育,养成了良好的⾏为习惯,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2)从⼈治到法治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治与法治的最⼤差别在于:⼈治易受环境变迁的影响,法治则对于⼈事权衡有⼀定的准尺。如孩⼦为了⽼师叫才洗⼿,这是⼈治观念的⽀配;为了健康⽽必须洗⼿,则是法治观念的⽀配。
(3)从法治到⼼理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从⼈治到法治虽然是⼀个飞跃,⼀个进步,但‘‘徒循法理,尚不能完全解决训育上的种种问题”。要使学⽣从服从到⾃觉,从消极接受到积极内化,就必须在⼼理上下功夫。所以陈鹤琴说:“做⼀个教师⼀定要懂得⼼理。⼩学教师⼀定要懂得⼉童⼼理,中学⼤学教师⼀定要懂得青年⼼理和众⼼理。不了解⼼理的⼈,从事训导⼯作,是⼀定会失败的。”
(4)从对⽴到⼀体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必须消除隔在⽼师和学⽣中间的鸿沟,⽼师和学⽣应当是站在同⼀条战线的朋友。
⼤家共同向学问进攻,学习为⼈处世的道理。“⽼师把学⽣看做⾃⼰的⼦弟,学⽣把⽼师当做⾃⼰的⽗兄。⼤家在校中共同⽣活,共同研究,共同学做⼈。”
(5)从不觉到⾃觉
活教育的理沦认为,每个⼈的⼼中都有⼀只“狮⼦”,这只“狮⼦”就是极⼤的潜在⼒量。许多⼈⼼中的“狮⼦”是沉睡着的,所以纵有极⼤的潜在⼒量,也不能发挥出来。训育的任务,就是把这种糊糊涂涂、浑浑噩噩的“不觉”转变为“⾃觉”,唤醒学⽣⼼中的“狮⼦”,使他获得⼒量。
(6)从被动到⾃动
活教育的理沦认为,学⽣在训育过程中⼀般经历了三个阶段:完全由⽼师管理的阶段、由团体管理的阶段和⾃⼰管理的阶段。第⼀阶段是被动的,第⼆阶段也是被动的,第⼆阶段则是⾃动的。从被动到⾃动,就是让学⽣学会⾃我管理,如考试不⽤监考,⽽让学⽣以⾃⼰的⼈格与荣誉来监视⾃⼰。
(7)从⾃我到互助
活教育的理论认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动物的⾃私是不可克制的,⼈的⾃私却可以⽤崇⾼的道德观念来克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