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五大趋势
人口问题,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世纪人口问题的变数备受世人关注。国内外的研究表明,21世纪世界人口变动将出现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大趋势。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这些变动的大趋势尤为明显。
趋势一:人口数量继续增长。中国在未来的半个世纪里人口有可能再净增3亿,人口压力有增无减,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依旧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
在人类出现至今的200万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简单再生产状态。纪元以来的1600多年里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03%,1650年世界人口始达5亿。直至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发生后,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近代城市的兴起,才给人口增加到20亿,1960年又达到30亿,1957年增为40亿,1987年增加到50亿,预计1999年可增加到60亿。每增加10亿人口的时间,分别为100年、30年、15年、12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提高到0.7%。依据联合国的预测,2050年界人口可达的94亿,2100年可达104亿,21世纪世界人口将净增40多亿,其中前半叶增加30多亿,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可达0.9%,面临一个继续增长的大趋势。
中国的人口增长和变动趋势与世界人口发展趋势基本相同,绝大部分时间也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状态。中国人口增长有两次大“起飞”:一次是从清代康熙到道光的一个半世纪里,全国人口接连翻了
两番,奠定了中国人众多的基础;另一次大的“起飞”,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5.4亿增加人口时间的延长,主要归功于实施计划生育的结果。不过从现今人口年龄的构成来看,我国仍会有较大的增幅,2000年全国人口达13亿左右,预计到2050年达到16亿左右,此后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
趋势二:生产年龄人口激增。预计2020年中国生产年龄人口将增至9.35亿,即比自前增加1.73亿,增长17.2%,比总体人口增长速度在快许多。2020年以后绝对数量略有下降,但预计直至2050年将仍保持在8.36亿左右的水平,比目前多出0.38亿。21世纪前半叶生产年龄人口一直保持高于目前的数量。
出生人口情况是决定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最主要的因素。中国人口经历1949-1952年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1953-1957年的第一次生育高潮,1958-1961年的第一次生育低潮,1962-1973年的第二次生育高峰,1974年以来的第二次生育低潮几个阶段,形成很不规则的年龄结构。其中尤以1962年?973年第二次生育高潮影响最大,其间出生3.1亿多人形成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中异常庞大的部分,这对未来的人口变动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一庞大人口于1977-1988年进入生产年龄人口,直到2022-2033年退出生产年龄的人口,形成了下一个世纪前二三十年生产年龄人口激增的高潮。
无论是按照15-59岁还是15-64岁定义生产年龄人口,我国80年代以前处于高出生阶段出生的大量人口,要延续到2010-2040年才能退出生产年龄,从而形成21世纪前期生产年龄人口的膨胀。这既给经
济发展带来一次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生产年龄人口所占比例高,被抚养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较低,劳动力社会负担较轻,便于发挥劳动力资源雄厚的优势;同时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和维护在高水平之上,就业压力增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劳动力过剩国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趋势三: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200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10%,步入老年型;根据预测2050年达到18.5%,到2050年将处于最高峰值,可达25.2%。
第47届联大通过决议,将1999年定为国际老年人年,表明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已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根据预测,2000年世界60岁以上老年口比例可达9.9%,2050年可达
14.6%,2050年达到最高峰值时可达20.7%。相比之下中国人口老龄化则来得更为急速,达到的水平要更高一些,将经历前所未有的老龄化严重阶段,并且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025年,中国老龄人口的比例比世界平均高出3.9个百分点;2050年达到最高峰值时比世界高出4.5个百分点。在地区分布上,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和走向严重阶段,将自西向东呈“阶梯式”分布格局:西部边远省区步入老龄化时间较晚,达到的程度较低;中部次之,构成中间过渡地带;东南沿海率先进入,21世纪20年代左右即可达到严重阶段。1997年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依次为:上海12.2%,浙江9.3%,辽宁7.8%,广西7.6%,广东7.3%,福建7.1%;重庆为8.2%,四川为8%,湖
南为7.3%;最低的西北地区除陕西达到5.9%外,其余均在5%以下;西南地区在5.4%-6.2%之间;地处华北和东北西北部的内蒙古和黑龙江,分别为5.1%和4.6%,在西部较低水平之列,自然这些省区进入老龄化结构时间要向后推迟,达到的峰值也要低一些。
迄今为止,步入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并化到严重阶段的均为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经济和全方位的养老保障体系为抵制“银浪潮”冲击筑起了一道屏障。我国却要在经济不够发达情况下迎来这一浪潮,因此,对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的难度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有充分的估计,需要作出深入的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趋势四:人口城市化步伐加快。笔者从我国实际出发吸取国内外研究中的合理成份,以1995年城市人口3.63亿占30%(比统计数字高出1个百分点)为基期进行预测,我国城市人口比例2000年可上升到35%,2010年上升到47.8%,2025年上升到68.1%。在2020年时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25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人口城乡结构是经济发展的指示器,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口城市化方兴未艾,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依据联合国的预测1950-1975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将占总人口的37.8%;1975-2000年上升到51.1%;2000-2025年将可能上升到的64.6%。21世纪前半叶世界人口城市步伐非但没有停滞,反而有加快的趋势。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这种加快的趋势主要靠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城市化拉动。该项预测表明,2000-2025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例可由74.9%上升到82.5%,升高7.6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可由45.1%上升到61.2%,升高16.1个百分点,高出发达国家8.5个百分点。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下个世纪我国走向现代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同时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当前人口城乡结构比较落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低,21世纪发展的步伐会出现加快的势头。
当前中国人口城市化总体上属于第一阶段,即乡村人口主要向小城镇转移,城市化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第一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较发达的地区兼具第二阶级,即中小城镇人口向较大城市集中特征,主要取决于第二、三产业结构之间的调整。
面对21世纪人口城市化加快推进以及“民工潮”潮涨潮落,从人口多、耕地少、生产力不发达和发展经济、调节产业结构等方面建立人口发展战略的立足点,是今后推动和把握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趋势五:人口质量不断提高。2020-2025年,我国男性预期寿命可由1990-1995年的66.7岁提高到72.6岁;女性可由70.5岁提高到76.7岁;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可由目前的2.0%提高到2020年的3.6%。
尽管未来的人口数量增长大大加重着对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压力,但是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健康不断增进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人口和其它事物一样,具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特征。人口质量主要由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构成,展望21世纪这两种素质的提高,足令科学家们激动不已。在未来的100多年时间里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将攀上前所未有的高峰,平均寿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岁多;而人口科学、教育、文化素质也将出现大幅度提高,这将是我们实现技术进步的推进器,一定会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现
代化建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