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教学怎样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一、问题要具有探索性,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运用已知来学习未知,将未知不断地转化为已知的过程。要实现学生主动而有效的探究,所提出的问题就必须要能够激起学生运用已知来学习未知。而如果问题的出发点在于已知,问题过于简单,只能起到检测与巩固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新知的学习。而如果问题的出发点在于未知,问题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而无法展开有效探究。
这两种问题都没有探究的价值,问题要想具有探索性,能够引发学生运用已知来展开主动的学习,就必须要着眼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能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思维活动,进而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实,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有深度,探
究有成效,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智力角逐的乐趣,这样更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参与到后面的学习中来。
为此,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能不深入,只是就知识本身提问,也不能过于深入,盲目追求问题的高难度,而是要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认知规律与接受水平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语文教材深入钻研,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基础之间到最佳的结合点,围绕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提出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来。
二、提问要把握好时机,在最为恰当的时机提出
不分时机不分场合地随意发问,只能让学生成为机械而被动的问题解决者,让问题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学的累赘,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无法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只能是对问题敬而远之,对语文学科望而生畏,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时机,只有在最为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何时是最为恰当的时机呢?
1、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很难在整节课中都保持高度集
中的思维与注意力,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分散。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所需要的不是教师的强制引导,而是要让学生自我再次集中起来。此时一个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可以再次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再次将注意力集中于问题上,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来。
2、学生思维困惑时。小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低下,并不能独立地解决所有问题,当学生遇到思维上的障碍,出现思维困惑,无法展开探究时,此时正是启发的最佳时机。如果只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学生依旧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在机械地记忆结果。而此时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展开更有深度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完成自主探究,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3、学生理解肤浅时。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对于文章的理解往往浮于文字表面,而并不能透过文字感受到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厚情感与意境,此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感悟,教师同样可以运用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给予学生指导与点拨,进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展开分析,进而深刻感受与体会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实现对文本的全方位立体解读。
三、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兼顾学生间的个性差异
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这是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教育事实。以往的教学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同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这样势必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了”,只能让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这是低效的教学。素质教育是大众教育,是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共同发展。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正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亲身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展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的问题才能面向全体学生,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四、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可见问题是发现的基石,是打开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就不能是封闭的,而是要具有开放性,要能够以文本为中心,向宽广的生活空间延伸,提出开放性问题的,不拘泥于教材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而
是能够引导学生展开多向思维与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更宽广,才能基于文本,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更多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产生更多的见解,这样才能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实现学生探究活动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2小学语文教学怎样提问
1、形成严格且有效的提问原则
课堂提问不应该有规律可循,但是应当有原则保障,这样才能使提问更具广泛性,提问应当遵循的原则笔者认为应当有以下几种:首先必须是民主,提问是一种平等对话,因此这种平等对话必须是民主的,教师和学生处于同样的地位,没有高低尊卑之分,这样学生才能针对问题发挥自己的思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要遵守启发性原则。在提问时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保证学生能够针对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教师的提问也应当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最后要按照阶梯型原则进行提问。在不同的课堂教学环节,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不同的阶梯,并且合理调配这些阶梯之
间的跨度,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课文,最终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2、创新课题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在课堂上极为重要,在小学教学中要积极创新提问方式,在提问时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提问方式进行有效的设计,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学习中发挥积极主动性。比如在提问时针对问题并不直接提出,而是进行所谓的“曲问”,针对问题从一个小的方面逐渐切入重点,并鼓励学生主动去想象一些问题,同时进行回答,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3、对学生的回答多鼓励
小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有限,而且正处于自信心的培养阶段,所教师在提问时不论学生回答问题的程度如何都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夸奖,重点指出学生回答问题的亮点,鼓励其继续努力。同时在阐释问题答案时委婉的提出要求学生继续思考、发散思维的建议,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树立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提问之中。另外针对同一问题尽量让不同的学生进行回答,教师总结他们之间回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让他们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
3小学语文教学怎样提问
1、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提问目的明确,是指提问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服从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具体的来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和发问。每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不同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也是衡量课堂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小学生注意的特点决定了其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处于被动状态,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的目的。”[1]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就要教师抓住重点难点设置问题,这也成为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怎样设置问题呢?首先要求教师充分专研教材,设置由浅入深的,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问题,为下一步突破难点做好铺垫;其次提一些有悬念的问题,这样能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课文的欲望,从而主动去合作学习;再次要把握提问的时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难点,攻破重点。
2、提问要有针对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提问,提出好问题,需要教师提问时既要针对教材实际,又要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
(1)新教材的特点是将生动的图片和资料呈现结学生,淡化了知识体系,强化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是教学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师生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对话交流,旧式的“你问我背提问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那么如在新课程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呢?新课程着重对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挖掘,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摒弃让学生背诵公式概念的陈旧的提问方式,讲究提问时机、技巧,问在最需要的地方,问最需要问的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问要切合学生实际。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要切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使之起到触及学生的思维“盲点”,活跃学生思维的积极效果,而不应该提出一些让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来的无关痛痒的小问题,更不能设计出让学生如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大而不当的或似是而非的问题。什么地问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6~12岁的儿童,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的,这些特点表明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内容和教育要求不能超越儿童生理机能发展水平的支持范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课堂提问的对象。提问应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教师
应善于把不同层次的问题和不同水平的学生优化组合,既要给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又要给一般的学生创造进取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显示自己的才能,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3、提问要有时效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把握时机,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4、提问要有创造性
这里所说的提问要有创造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设问要能体现对学生的引导,要侧重于传授方法,揭示规律。“小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通过系统的指导和传授,使学生的学习避免走很多弯路,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有效的学习成果。”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这些话告诉我们,教学注重传授方法,揭示规律。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教材,它是由一篇篇独立的文章组成的文选式的教材,所以教师不仅要学生学会一篇课文写了什么,有什么写作特等,还要从这篇课文出发,去延伸迁移、比较深化、发散求异、想象创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