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还有什么”的教学
所谓“还有什么”的教学,就是在师生共同学习中,教师有意识地与同学互动:还有什么疑问吗?还有什么方法吗?还有什么高招吗?还有什么想法吗等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还有什么”的教学注重在疑字上下功夫。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联想思考,提升学生是想象力。就某种具体问题而言,对于各种答案的探究,它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视野,可以说是好处颇多。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由教师问,学生答。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其活动形式单一,对学生的思维没有伸缩空间,严重呈现着“只许教师种瓜,不许学生载豆”的呆板现象。采取“问答式”的时间一长,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学生的思维也变成直线型,课堂气氛低沉,教学效率自然就很难上来。
这样比较之下,“还有什么”的教学显而易见是有优势的。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还有什么”的教学在交给学生学习权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突显一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能够有机地创设问题。
“还有什么”的教学注意了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一条新的学路而主动学习。比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有15个学生平均围成3圈做游戏,每圈有几个同学?列式后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把什么地问15当成被除数,3为什么做除数?为什么用除法?同学们进入了积极的思考,主动解答这些问题。有的同学说:这道题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所以要用除法,所以15是被除数,所以3要做除数。教师说:“还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说:列式时可不要写成3 ÷15;不要忘记写得数等等。通过“还有什么”的问题创设,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疑问情境,使同学们进入了真正的学与疑的状态。问题创设了,思维活跃了,它所带来的就是疑中学的良好效应。
二是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还有什么”的教学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还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探究的学习状态。比如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跑来13人,之后又有6人去玩沙包。问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写出22﹢13=35(人),35-6=29(人);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算式:22-6=16(人),16﹢13=29(人)。学生做完后,老师轻轻地问一句: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同学们愉快地继续动脑筋去想,写出13-6=7(人),22﹢7=29(人)。学生的列式好像是在凑数,但实质却是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在教师的引
导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思路,即先求跑来看戏与玩沙包的人数差,在加上原有的看戏人数,也就是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前两种是基本方法,一般的学生都能掌握。优等生通过再思考往往就有一鸣惊人的表现。学生在探究中将思维水平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