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战争之器
水是战争之器
□李宗新(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又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我国古代的军事经典著作《孙子兵法》中说:“兵者,国家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说明了军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水与军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往往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神秘武器。
1.水对兵家的启事
水无常形,它时而为柔弱的清波溪流.时而又为坚硬的冰凌、时而为造福人类温馨的福音,时而又为害人类难于阻挡的洪水。我国先秦的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就把水的这种特性运用到军事上,提出“以柔弱胜刚强而克敌”的战略思想。老子认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然而攻克坚强的东西什么也比不上水,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水。弱之战胜强大,弱柔战胜刚强,应是一条普遍规律。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中有不少地方直接谈到水与军事的关系。
在《形篇》中孙武强调在战略和战役的攻守中要造成一种取得全胜的形势。他借水来说明这种形势:“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豁者,形也。”也就是说,胜者指挥士兵作战,要有像从千尺高山顶上决开山上积水向下飞泻那样势不可挡的气势,这就是取得全胜的形势。
在《势篇》中,孙武着重分析了在战略进攻中如何运用奇正结合的原则,创造一种高屋建瓴、出奇制胜的态势。在讲到出奇制胜时,他说:“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于江河。”也就是说,善于出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如天地运行一样永无止息,像江河的流水一样永不枯竭。在讲到高屋建瓴时说“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就是说,汹涌澎湃的激流能把大石头漂起来,这就是作战获胜的态势。
《虚实篇》主要论述了以虚避实,以实击虚作战的方式、方法。在这一篇中,孙武以水论战争更是形神一致。他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是说,军事上作战的方式和方法就像水一样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水流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则是避开实处而击其虚处。水是适应地形流动,用兵则要针对敌情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取胜,所以用兵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好像流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孙武的这些深刻论述,正是从水的特性和形态得到的启示。
在《行军篇》主要论述了军队在行军中的安置和观察敌情等问题。孙武指出:“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止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就是说,军队在穿过河川地带时,一定要在离河流较远的地方扎营;敌人渡河来进攻时,不要在刚进到河边就去迎击,而要等到渡至河中时再去进攻,这才有利。要想出战,不要选择靠近河流的地方与敌人交锋,
军队要驻扎在视野开阔的高地,不能在河流的下游扎营,这些是在河川地带处置军队行军作战的原则。军队在穿过盐碱地和沼泽地时,应急速通过,不能停留;如果在这样的地带与敌军交锋,必须抢占依傍水草、背靠树木的有利阵地,这些是盐碱沼泽地带处置行军作战的原则。在《行军篇》中,孙武还说:“下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就是说,当部队行进在江河附近,发现上游下雨,洪水就要到来时,如果要渡河的话,应该等到水流稳定后再渡河。
在《火攻篇》中主要论述了火攻的各种问题,但也同时讲到了水攻。孙武说:“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也就是说,用水攻作为进攻的辅助方法,可以使我军的攻势大大增强,因为水可以隔绝敌军的各种联系。
赵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2.防守进攻都用水
在《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中论述水与军事思想的关系仅为一个代表,其实古今中外的军事著作中都会谈到水,下面可以从一些典型的战例认识水在军事上防守和进攻的作用。防守和进攻是战争的两种基本形式,以水代兵的战争在这两种基本形式中都有运用。
以水代兵进行防守是为了保存实力或等待战机,为夺取战争的胜利作准备。有的战争双方是以江河为界,如楚汉曾以鸿沟为界,这时江河成为敌我双方防守的工具。还有的是引水防御,古时许多城市和京都的护城河,都是用来防御敌方的偷袭和进攻的军事设施。北京故宫的护城河,经元、明、清三代
修建,全长达3290米,宽达52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古老护城河。其重要
水文化《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第17期
1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