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崛、范”等9 个生字,会写“肃、默”等12 个字,会写“严肃、默默”等16 个词语。
2.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能查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抱负。
4. 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点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能查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感受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抱负。
教学准备 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崛、范”等9 个生字,会写“肃、默”等12 个字,会写“严肃、
默默”等16 个词语。
2.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是什么意思
教具准备 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Ⅰ 图片导入,理解课题
1. 课件出示课文图片,介绍课题。
(1)中华:中国。之:的。崛起:兴起。
(2)板书课题,指导“崛”的字形和意义,理解题目的意思。
①“崛”是山字旁,字义多跟山有关。那“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
(兴盛、繁荣、富强)
② 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把“中华”“之”“崛起”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3)请学生们大声地齐读题目。
2. 引入课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呢?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答案吧。(板书:周恩来)
Ⅱ 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 认读本课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2.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会写字,教师指导书写。
点拨:“肃”第五笔是撇,第六笔是竖;“赞”的第一个“先”的竖弯钩变成竖提;“顾”左边“厂”字里是横折钩加竖提,不是“巳”。
3. 学生在田字格本上书写,教师巡视。
4. 交流评议,教师进行提示。
5. 学生书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设计意图】生字的学习体现先学后导的规律。先学,学会整体和局部的观察;后导,依据书写出现的真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Ⅲ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
1.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课件出示相关语段,学生齐读。
语段1: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语段2: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 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2)指导语段中的重点生字。
① 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
掘——崛 校——效
②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委+鬼=魏 日+析=晰
③ 魏: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guǐ”。
肃:是平舌音,不要读成“shù”。
晰:“晰”和“析”是形近字,都读“xī”。
(3)抽查朗读,思考理解周恩来得到赞赏的原因。
2. 引导提问:同学们读书的目的与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为了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求而读书。
周恩来:为了国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Ⅳ 再读课文,归纳内容
1. 默读课文,理清事件。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
(2)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总结:
事件 | 时间 | 地点 | 人物(做什么) |
第一件事 (1~10 自然段) | 新学年开始了 | 修身课上 | 魏校长(问) 周恩来(回答) |
第二件事 (11~14 自然段) | 十二岁那年 | 奉天 |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
第三件事 (15~17 自然段) | 一个星期天 |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 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 周恩来(看见、体会) |
2. 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1)布置任务:回顾第四单元学习的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思考这三件事的主要内容,与同桌说一说。
(2)教师做学情引导:
点拨:① 归纳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时,有的学生抓不住重点。在第一件事中,很多学生都回答了魏校长的问题,但是,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所以在归纳主要内容时,抓住主要人物的回答即可,其他同学的回答可以忽略。
② 归纳第二件事的主要内容时,到底是伯父不让周恩来到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去玩是重点呢,还是周恩来对伯父说的“中华不振”产生了疑惑是重点?在这里,我们应该关注主要人物周恩来是怎样想的,而不是关注伯父说了些什么。正是因为有了疑惑,才有了后面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去看个究竟的想法。
③ 归纳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时,尝试划去次要人物,理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或者想了什么。
3. 理清三件事的关系,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尝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阅读每一件事的最后一段,思考三件事的关系。
总结: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是顺承关系,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件事是因果关系。
4. 思考:你赞同作者先写结果后写原因的写法吗?为什么?
点拨:作者故意先写故事的结果,再写故事的原因,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写,更强烈地表现了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将学习的过程充分展开。整个学习过程遵循先尝试,后指导,最后总结规律的程序。教师的作用发挥在学生意见产生分歧处,学生不到方法的迷茫处。
5. 当堂检测:建议使用小册子“随堂练”中的基础练习的内容。
6. 课后作业:建议完成第1 课时的练习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查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抱负。
2. 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具准备 课件资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