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
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以备巡狩。……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纵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历史教训对唐太宗的影响。第(2)问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概括。回答第(3)问时,要根据唐太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百姓处境的不同进行比较说明。
参考答案(1)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出现社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变化: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认识: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百姓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在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下,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2.导学号0246400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人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太宗对修改后的两朝《实录》很满意,对房玄龄、许敬宗、敬播都有赏赐。尤其是许敬宗,不仅赐物,并且加官,权检校黄门侍郎……许敬宗《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敬德)碑》云:(武德)九年六月,二凶伏辜。《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赞曰: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两者口吻完全一样。
——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记>玄武门之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要求看实录的借口及其真实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史中对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是否客观公正,据此说明历史研究者在研究历史时应如何运用史料。
解析材料一的内容表明,唐太宗要求看实录的借口冠冕堂皇,即纠正缺点,避免失误,但是其真实的目的是压迫史官按照自己的意志给玄武门之变披上正义的外衣。在他的干预下,玄武门之变的记述完全符合皇帝的意旨,这在事实上违背了记史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这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在所难免。因此,在史学研究中一定要对史料进行细致的甄别,最大可能地去接近历史的真相。
参考答案(1)借口:以史为鉴,纠正过失。真实目的:为玄武门之变披上正义外衣,为其政权的合法性作辩护。
(2)玄武门之变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而唐《实录》中将李建成、李元吉称为,明显不够客观公正。在历史研究中,要对各种史料进行甄别,去伪存真,力求客观公正地揭示历史的真相。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太宗)又谓曰:(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
,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太宗阐述的基本观点,并说明这些观点的实践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取得成功的经验。举例说明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独爱之如一的举措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1)观点:统治者要重农,以农为本,不误农时;君民之间的关系是舟水关系;要重视纳谏。影响: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封建盛世。
(2)经验:善于用人,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纳谏;推行平等的。举例:唐太宗在打败东突厥后,允许他们的大部分人居原处,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突厥旧部。唐太宗的上述举措,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定了边疆秩序。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硅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
——《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推行的为政之术及其主观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太宗的上述做法。
解析回答第(1)问时,把材料一、材料二进行梳理加工,并且把相同的内容进行整合,从总体上概括出唐太宗以隋亡为鉴、注重发挥中央集权的作用,力图克服弊政等政治措施。回答第(2)问时,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辩证地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1)为政之术:以隋亡为鉴,吸取历史教训;力图克服隋朝的弊政,为政清明;注重充分发挥中央机构的作用,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目的:保证中央政权的高效性和决策的正确性,巩固政治统治。
(2)唐太宗的为政之术,一方面体现出了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精明之处,反映了其励精图治的政治追求,也是促进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无论是其用人之道,还是其借鉴隋亡教训等做法,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常对朝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剥削民众来奉养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家也就灭亡。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民众就
要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要危殆,国危了人君那得不丧亡。我经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欲。又说:我在朝廷上,要说一句话总得思考再三,怕说错了害民,因此不敢多说话。
材料二 从贞观元年到三年,当时关东、关中各地连续发生水旱霜蝗之灾。唐太宗就曾大赦诏说: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据说,他还在御苑中吞食了蝗虫数枚,说道: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另外,唐太宗不仅不建避暑台榭,还释放宫女3 000,遣出就稼等等戒侈事例甚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耀耀《唐太宗新论》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并分析促使其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的上述理念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把材料中的内容综合归纳,提取有效信息,简明扼要地指出唐太宗爱民、克己等治国理念。关于导致唐太宗治国理念形成的因素,要注意思考的角度,如民本传统等历史因素、唐太宗面临的社会现实等现实因素等。回答第(2)问时,不仅要说明其措施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也要说明对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影响。
参考答案(1)理念:爱民、克己、戒侈。因素:历史因素——中国历史上有民本的历史传统;现实因素——隋亡的教训、灾害较多且经济并不繁荣;个人因素——唐太宗的政治才干。
(2)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唐太宗是中国封建时代清明的政治统治者,使他成为封建时代著名的封建统治者。
6.导学号0246400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大唐盛世“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