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活和⾃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发展的黄⾦时代,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最丰富,艺术性的⼀部分。
⼀、边塞诗概况
1、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个以反映边界战争⽣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产期在“⼤唐盛世”,从⽞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强盛,开疆拓⼟,不少⽂⼈,或投笔从戎,或置⾝幕府,因⽽出现了⼤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2、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怨》、王昌龄的《从军⾏(其⼆)》等。
3、代表诗⼈
有⾼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适为最,故⼜称岑⾼诗派。
⾼适的《燕歌⾏》、岑参的《⽩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 艰苦⽣活、报国豪情
5、友⼈------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
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明⽉、雪⼭、⿊⼭、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旌旗、烽⽕、⽻书、⼽、⽭、剑、戟、斧、钺、⼑、铩、号⾓、战车、辕门、烽⽕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等。
六、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奋勇杀敌、以⾝许国的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书⽣”——杨炯的《从军⾏》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投笔从戎、建功⽴业的。
“黄沙百战穿⾦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其四)》
3、表现塞外⽣活的艰⾟、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民和平⽣活的⼲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定河边⾻,犹是春闺梦⾥⼈。——陈陶《陇西⾏》
⼀边是现实中⽆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边是妻⼦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虚实对照,凝聚着诗⼈对战死者及其家⼈的⽆限同情。
4、描写征⼈念远思归、想念亲⼈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夜征⼈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抒发将⼠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发平⽣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好河⼭。如:
“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树琼花的雪景。
黄河远上⽩云间,⼀⽚孤城万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七、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豪迈、爽朗、⼀往⽆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定河边⾻,犹是春闺梦⾥⼈。”——(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考设问⽅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法有哪些?【解题指导】 1、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2、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点。 3、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 4、分析作者运⽤的表现⼿法。答题时要⽤到“对⽐、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考真题演练
1、阅读下⾯这⾸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汉关,朔云边⽉满西⼭。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德⼆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这⾸清诗,回答问题(8分)(07⼭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卒何⼼肯逗留”,与本诗相⽐你更喜欢哪⼀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这⾸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
⾬雪曲
江总①
⾬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大唐盛世绕阵看狐迹,依⼭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肃东部。
(1)这⾸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把“旗彩坏”、“⿎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4、阅读下⾯这⾸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兵。
烟尘犯雪岭②,⿎⾓动江城。
天地⽇流⾎,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名雪⼭,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这⾸诗使⽤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案及解析
1、(1)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西⼭,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出击,显⽰昂扬的⽃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显⽰必胜的信⼼。
【解析】
第⼀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的提⽰作⽤。
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作⽤。
【思路分析】
第⼀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第⼆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势,景物描写鲜明⽣动,为后⾯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关节点上,描写⽣动,对⽐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
(1)鉴赏边塞诗⾸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据注解可知标题《出关》中的“关”即指边塞防线上的居庸关,所以是边塞诗。
(2)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到“从军报国、建功⽴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卒⼀往⽆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业的⼼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时所产⽣的怀⼟恋乡的情感。
最后,分析作者运⽤的表现⼿法,答题时要⽤到“对⽐、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马后桃花马前雪”运⽤了对⽐和借代(答成 “象征”也可)⼿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活与塞外的清冷⽣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关节点上,描写⽣动,对⽐鲜明,抒写出出征⼠卒怀⼟恋乡的情感。
3、(1)答:这⾸诗描写了边地⾬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的“旗彩坏”、“⿎声低”的⼼理感受。这⾸诗表现了戍卒⾝处辽远⽽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4、(1)边境发⽣战争,时局艰危,朝中⽆⼈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崇⾼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相应,从视⾓和听觉两⽅⾯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典,
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朝中⽆⼈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