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双鱼纹饰器物分型
唐代双鱼纹饰器物分型
    【摘 要】中国的鱼文化源远流长,而唐代更是鱼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高潮。本文通过对唐代双鱼纹器物的分型研究,试图梳理唐代鱼文化的内在脉络。
  【关键词】唐代;双鱼纹;器物分型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33-04
  一、简述唐代双鱼纹
  大凡有早期人类文明萌芽,必逐水而居。水中有鱼,朝夕相处间,鱼便被赋予了种种奇幻彩。尤其在唐代,鱼文化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大唐盛世,繁荣富足。丰富的物质生活必然会引领艺术到达另一个高度,于是一个个高峰便应运而生,浩浩荡荡地影响着后来的中华文化。
  在中国,鱼文化源远流长,现考古发现最早的鱼形纹饰可追溯至仰韶文化时期。而唐代,绝对是中国鱼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高潮。首先是鲤鱼,由于李姓王朝的关系,鲤鱼在唐代一下
大唐盛世子身价暴涨,突然成了禁忌的神物。据新唐书载,高宗时便颁布法令:闰五月丁卯,禁作?捕鱼、营圈取兽者。而在玄宗时就有了明确法令:己卯,禁捕鲤鱼。可见鱼在唐代的重要性。另有“鲤鱼跳龙门”之说,见于《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李白有诗曰:“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这里是说鲤鱼要化为龙,一要跃过高高的龙门,二要经过天火烧其尾的考验,才能化为神龙,否则只好点额作凡鱼了。其中的寓意十分明确,要想功成名就,只有奋斗,经过艰苦磨难,理想方能成为现实。《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海江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上则为龙,不上者点额暴腮。”这可能就是跳龙门传说的渊源。唐代李白《上韩荆州书》更有“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之句,唐人对于鲤鱼的重视可见一斑。
  而双鱼自古更是被寄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繁盛等吉祥寓意。古代还有“双鲤”捎书之说,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即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另《送何员外使湖南》曰:“王程尚未复,莫遣鲤鱼稀。”古代亦称书信为鲤素,亦可见书信于双鱼纹饰以及诚信之间的关系了。
  二、分型
  本文将笔者收集到的唐代双鱼纹分为五类。
  第一类:陶瓷器。共12件。可分为两型。
  A型:具象造型,共五件。可分为两式。
  Ⅰ式:具象双鱼造型。
  三彩双鱼海棠式杯,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口径14厘米。杯体为唐代常见四瓣海棠式造型,腹部为双鱼戏水。
  三彩双鱼扁壶,高25.3厘米,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92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该壶为扁圆腹,壶体由两条腹部相连的鲤鱼构成,器肩部即两鱼头顶部各有一鼻,可穿绳系提,器口较小,被两鱼嘴共同承起。鱼尾朝下为器足。
  三彩双鱼瓶,高24.4厘米,现藏于维多利亚与艾尔波特博物馆。瓶体似圆柱形,鱼口、目、鳞、脊一应俱全。鱼眼球凸出呈黑,二鱼中间各有上下二个小翅。分绿、黄、褐
三。
  三彩双鱼瓶,出土于江苏省唐城,高23厘米、口径4.5厘米,瓶体似圆柱形,鱼口、目、鳞、脊一应俱全。双脊间有穿系小孔,便于系绳,既实用又美观,反映了晚唐制瓷工匠在设计上的高度造诣。鱼眼球凸出呈黑,二鱼中间各有上下二个小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分绿、黄、褐三。
  三彩双鱼壶,高24.5厘米,是盛酒器,山东青州出土。鱼口、目、鳞、脊一应俱全,周身涂抹大面积绿釉以表现鱼的勃勃生机,只在胸部鱼鳞和眼、嘴部位点抹了黄釉料,使鱼的形象更加突出和逼真。
  Ⅱ式:抽象双鱼造型。只一件。
  巩县窑三彩舞人扁壶,天津市艺街博物馆藏。高17.7厘米、口径4.7厘米,此壶造型呈连体双鱼状。洗口直颈,肩附两系为鱼眼,扁腹,由两鱼身组成,鱼尾形足。通体施浅黄釉,并间以少量绿、白釉,内凹底足,内无釉。腹部正背两面凸印舞蹈场面:舞者为男子,深目高鼻,头戴尖帽,身着长衫,中腰系带,足登短靴,婆娑起舞。人物周围缀以卷草纹,枝叶蔓卷,极富情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