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语文《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意境明朗。对于初次接触诗词鉴赏的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因此课程设计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体现了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引路人,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惑,学生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课堂上才能奏起美妙的交响曲。因此,课前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于诗词鉴赏存在的问题、难点、需求,据此设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堂上设置了以下环节:激趣导入,以含有“月”的诗句切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反复诵读,以读代悟,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师生吟诵等,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诗词大意,掌握诗词节奏,理解诗词内容,揣摩诗词意境,直至悟情悟理;③ 研读探究,通过对重点词的品析,探究诗词内涵,理解诗词意象,领悟诗词意蕴,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的,从而保证本课的教学重点;品读感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散文化扩写,使学生在感知美、体验美、领悟美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鉴赏水平,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⑤拓展延伸,赋予“月”这个意象以新的内涵,拓展学生视野、扩充诗词积累、理解典型意象,使学生明白传承中应有所创新,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
中学习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素养。
本文的亮点在于辩论赛环节,通常教学中会将“思君”定义为思友,怀乡、念亲,而忽略了“月”这个意向的丰富内涵,忽视了李白“月奴”的情结,他以月为知己,对月情有独钟。此处引入辩论赛,正方的观点为“思君”即思念朋友,反方的观点为:“思君“即思念月亮,双方各以例句佐证,各执己见,畅所欲言。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锤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让学生明白了“诗无达诂”的道理,鉴赏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以其情而自得,这正是诗词鉴赏的魅力之所在。
教学中的生成点常常令教师身心为之一振,不禁为学生阅读的仔细而喝彩。本课教学中,赏析第一句“峨眉山月歌半轮秋”时,本以为学生只能说出时间、地点,谁曾料,一位同学就提出了“秋“为何放在句末这个问题。此时,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生成点并加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秋”不仅点明季节,还符合古语语序,更暗合了押韵,体现了诗人遣词的非凡功力,也让诗歌充满了音韵美。紧接着另一位同学又注意到“半轮”,说在地理课上学过,半轮指上弦月或下弦月,说明诗人是在秋天的一个月初或月末乘船出行。教师及时补充,“是农历的月初或月末”。一下子就将赏析带入了更深层次,也为下面的剖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正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系生活,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
培养美的情趣,接受美的熏陶,领略美的意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有人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有很多缺憾之处:
看似简单的四句诗歌,却因其为古典诗词,对初学者而言,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作为老师,我当然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多读、多思、多练、多感悟、多品味、多体会,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总有些不尽人意之处。
在备教材、备学生的时候,我总是想得很多、很充分,但实际操作中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最后扩写环节,你无从知道孩子想要表达的东西。交流时有个学生说道“诗人借这首诗表达了的情感很多,说不清”,当时,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可以用“情感复杂”来替代。现在想来,应该改为:适逢大唐盛世,年轻的诗人扬帆远航,内心既有对故土的留恋,又有对未来的渴盼,更多的是一份对理想的执着,对未来的期许。这正是盛唐的气象,盛唐的精神,他的核心就是“积极进取”。今天的我们也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
更应学习这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这样处理既给出了范例词句,大唐盛世 又让学生明白该从哪些角度切入。
我也经常和同事一起探讨,大家总是给我一些很好的建议,我也说,其实原本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在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体现人文思想,因为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一切都要为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而服务。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不妥之处,还望评委斧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