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二理科生即将在下学期迎来会考,不知道怎么复习考试的知识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知识点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大唐盛世  知道: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理解: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知道: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中宫殿遗址的出现说明此时社会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的出土文物看,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理解:
  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知道:
  商朝历史是信史:文献、甲骨卜辞、考古发现构成研究上朝历史的多重史料;司母戊鼎;甲骨文;商朝青铜器:功能上以礼器为主,青铜器反映器主等级和政治地位,青铜器反映商人的信仰和思想状况。
  理解:
  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知道:
  公元1046年,西周建立;周朝建立后,分封臣服的殷人及原来殷之方国,同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就是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其人;周公的功绩(辅佐称王,制礼作乐)
  理解:
  礼乐文化的内容:周公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并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知道:
  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征战不断,中国古代是正经历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从封邦建国制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转换),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
  百家争鸣:士阶层对以春秋战国时代思考的结果出现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法家、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三家学派。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知道: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是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理解:
  皇帝和中央集权体制:秦朝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的基本构成(中央和地方);秦朝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知道: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刘邦和项羽是反秦的重要力量,秦亡后,双方展开了持续四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理解:
  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秦始皇死后秦朝廷大乱;六国臣民对于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民起义的打击。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知道: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黄老之学;文景之治
  理解:
  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西汉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原因: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渴望休息。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知道:
  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政治上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上三次对匈奴用兵并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理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实质:设立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汉武帝尊儒术,仅注重改正朔、易服之类的礼仪制度,执政原则实为“儒表法里”。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知道:
  王莽篡汉;刘秀建立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理解:
  东汉的衰败: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大夫相互角逐,中央政权衰微混乱;农民起义(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打击。
    第11课 割据与分裂
  知道:
  (1)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
  (2)区域经济的发展:
  A、北方人口的南移:
  汉末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不仅使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状况改观,且使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B、诸葛亮促进西南的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
  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同时,还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还致力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想方设法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对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C、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
  孙吴政权迫使在东南一带崇山峻岭中的“山越”人出山,与平原地区汉族农民共耕。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知道:
  南朝与北朝:
  A、“五胡”:匈奴、鲜卑、氐、羯、羌
  B、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朝政权的更替:原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向西南迁移,建立政权,国号魏,称“北魏”,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439年,统一北方。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
  南朝政权的更替:南方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
  C、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先进农业经济区: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
  农业技术进步: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
  手工行业发达: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
  商业 :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
  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活动于南方山区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开发做出贡献
  南北经济不平衡:南朝统治者昏庸荒怠,使南北对峙平衡格局向北倾斜,最终北方政权统一全国。
  理解:
  孝文帝改革:
  原因:孝文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出生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内容和作用:
  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
  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
  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实行:将都城南迁至洛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一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作用: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知道:
  (1)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A、隋朝的建立: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B、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
  理解:
  (2)科举制
  唐朝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最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