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说红糖的历史
一、红糖的起源
人类对糖的喜爱,是基因里带着的。远古的人类以狩猎为生,肉食为主。除了偶尔采集一些蜂蜜,在水果成熟的季节吃一些浆果外,很少能够吃到甜味的食品,因此在遗传基因里,携带着对甜味的美好记忆。
因此,小孩子很少有不喜欢吃糖的,而且很容易吃过量,以至于大人不停提醒要少吃点,小心把牙吃坏了。这也是远古人类基因里遗传下来的,因为那时候不容易吃到糖,在浆果成熟的季节,爬上树,吃到饱。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制糖国家之一,用小麦、高粱等谷物来酿酒和制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诗经》里就有与饴糖有关的记录。说明在周代我们的祖先就会制作饴糖了。
成语“甘之如饴”的饴字,就是指饴糖,满足了我们的祖先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含饴弄孙描绘的是人间最美好的天伦之乐。
饴糖也叫麦芽糖,是最为古老的糖,现在还有人制作,在昆明叫叮叮糖,一般是卖糖人背一个装着饴糖的背篓,手拿两块铁块,沿街行走敲击,发出叮叮的声音。成为许多人美好的回忆。
而我们现在说的糖,一般是指用甘蔗或者甜菜制作成的糖。
中国最早有关甘蔗的记录出现在屈原《楚辞 ·招魂》的“腼鳖炮羔,有柘浆些”一句,柘就是甘蔗,柘浆就是甘蔗汁。说明战国时期就能对甘蔗进行原始的榨汁加工。
最早关于甘蔗加工而成的石蜜(固体甘蔗糖)的记录则出现在西汉初年刘歆的《西京杂记》
里,有“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的记录,高帝是指汉高祖刘邦,石蜜就是甘蔗做的固体糖,还不是现在的手工红糖。进贡这个,说明在当时还是稀罕物。
到了东汉张衡的《七辩》中,出现了“沙饴石蜜”这个名词,沙饴就是砂糖,说明里面有蔗糖的结晶体,石蜜沿用西汉初年的叫法。
晋代,竹林七贤嵇康的孙子稽含在其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中记录了甘蔗的形状、种植地和当时蔗糖的制作方法。
无独有偶,同时期的《南中八郡志》也做了同样的记录,说明甘蔗种植与两广、云贵等南方一带,使用的制作方法是曝晒法,即将甘蔗榨汁后,在太阳下曝晒,蒸发掉水分,留下糖分等固体物质,估计是受晒盐的启发。
中国官方正史中对老红糖的记载,最早见于《新糖书》太宗遣使者至印度取熬糖法。大唐盛世甘蔗的种植扩大,消费量也明显增加,原来的曝晒法制糖因为效率低下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唐太宗遣使“摩揭它”(现印度比哈尔邦南部),学习制糖技术,这就是手工红糖熬煮法的来历。大大提高了制糖效率。一直沿用至今。沙塘一词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使用的,沙就是指手工红糖中的结晶体,今天一般写作砂糖。
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制糖师傅已经掌握了蔗糖提纯脱工艺,制出白糖,当时叫霜糖,同时,四川遂宁出现用甘蔗制作的冰糖。
唐代出现的土法制糖一直沿用到现在,延续一千多年。
唐代甘蔗种植和制糖技术传到日本。与此同时,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种植及制糖技术传到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随着大航海时代来临,这些国家又把他们传遍南北美洲国家。
中国第一部甘蔗制糖专著是北宋人王灼于1130年撰写的《糖霜谱》,全书分7篇,分别是中国制糖发展历史、甘蔗种植方法、制糖设备、工艺过程、糖霜性味、用途、制糖行业状况等。明末1637年,宋应星写出一本更系统更详尽的专著《天工开物》卷六《甘嗜》。
13~16世纪,随着东南沿海居民的下南洋,制糖技术传到东南亚岛国。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法两国的化学家发明了甜菜制糖技术,工业化制糖开始出现。二十世纪初,工业制糖开始在中国出现,手工制糖开始衰落。中国真正形成完整制糖工业体系是在1949年以后。高效低成本几乎完全取代了手工制糖,除了在极少数蔗糖产区还保
留着手工红糖的生产外,几乎全被工业化取代。
二、红糖的消亡
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其中就包括食品的大规模工业化。大量的面包厂、饮料厂、饼干厂诞生并且迅速发展。这些食品加工厂,一律需要大量
糖的供应,而块状的红糖,完全无法满足这些工厂的需求,一来其手工制作的方式无法量产,无法大量供应,二来是因其特殊浓郁的香味以及颜。
于是,白糖厂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从1947年开始,中国陆续兴建了两百多家白糖厂。绝大部分工厂,采取了国际上普遍的硫化法脱制糖,但是总有一部分尾料颜无法脱除,这部分尾料,由于颜呈现红,被命名为“赤砂糖”。大唐盛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