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伴奏混声合唱《牧歌》曲式分析及演唱处理
music  history 品鉴与欣赏无伴奏混声合唱《牧歌》曲式分析及演唱处理
吉  梦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无伴奏混声合唱《牧歌》是作曲家瞿希贤改编自内蒙古昭乌达盟同名民歌。通过精心编写,使原来的民歌更能体现草原风情,旋律优美动人,更具诗情画意。本论文通过查阅《牧歌》创作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艺术贡献,结合作品艺术风格、曲式结构以及和声运用,通过对旋律走向歌词表达和各个部分演唱力度的分析,总结出整首作品音乐主题明确,和声烘托给人以清新自然的和谐美。为了充分体现无伴奏合唱人声的魅力,将从民歌合唱演唱用声角度分析各个声部演唱技巧以及模仿不同乐器的不同音响,如合唱中必须做到的循环呼吸、以及注意结合民歌合唱演唱、声音位置和咬字吐字归韵等方面,尽可能突出作品的民族特点,从而使歌曲带来独特的音响体验。
【关键词】 民歌;瞿希贤;和声曲式分析;演唱处理;曲式结构;歌词表达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3-0073-03
【本文著录格式】吉梦.无伴奏混声合唱《牧歌》曲式分析及演唱处理[J].北方音乐,2020,12(23):
73-75.
一、作品分析
(一)曲式结构
《牧歌》整首曲子一共有66小节,属于降G宫调式,在原民歌的主题基础上进行了三次变化重复,第一乐段是主题呈示,第二乐段为第一变奏,第三乐段是第二变奏,有引子有尾声,前后呼应,给人以完整感。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尾声
a        b          a’      b’        a”        b”
(1-8)(9-16)(17-24)(25-32)(33-40)(41-48)(49-56)(57--66)
(二)艺术特
《牧歌》的原民歌是属于蒙古族典型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抒情歌曲,在旋律上,音高走向向上,后连接长音,旋律线条上下起伏,呈波浪状,长调的旋律中有一个音作为中心音,围绕其上下构成旋律
进行,能够生动描绘大草原的无边宽广辽阔。长调民歌在歌词上简单,字少腔长,草原的人们生活自由,在音乐中多用长音的保持显示出草原开阔的自然空间。
牧歌一般是在放牧和搬迁时歌唱,多数是赞美家乡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种类多样的装饰音是东蒙民歌鲜明的民族性,不管哪个地区的曲调风格,都离不开当地说话习惯和方式,东蒙人民不论说话与歌唱,习惯性带有上波音和倚音,就像是不同地区向上或向下的音调,也就是所谓的口音,东蒙民歌的波音大多会出现在每个乐句结尾长音的前一拍,这种独特的倚音不同民族在使用上都有区别,蒙语的语言简洁,演唱波音时会使得旋律线条更加悠扬,这种语言艺术加入到歌曲中,出现了耐人寻味的民族特。
在节奏以及速度上,“Adagio”是慢板,缓慢的速度更适合表达感情。整部作品中共出现有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前十六后八,四分附点节奏,四个十六分,双附点的节奏型,尤其是附点的节奏型,给了旋律推动力,在描绘动态画面时给人无限遐想。
(三)歌词表达
歌词整体使用朴素的语言简单描述了草原上自然的形态,能够抒发对草原对家乡的热爱,感人至深。先从近景观察草地和白羊,一个跑字将白羊活化,第二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接下来拉到远景,看到无边的草原和白云青天,最后一个早霞作为最后的景物,几个简单的物勾勒出草原的美景,就这样
在脑海中浮现。歌词不仅仅描述了鲜明的形象,在每个句逗中的字都有押韵,例如羊(yang)、上(shang)、乡(xiang)、帐(zhang)、唱(chang),都以“ang”这样的开口音归韵。
(四)写作手法
整首民歌编曲主要运用了复调手法以及和声手法,其中复调手法运用较多,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对比以及突出各个声部,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在和声手法上,大量运用三度、四度、五度和六度音程,在原民歌的旋律基础上,和声衬托既使音饱满和谐,又不失蒙古特。
(五)合唱织体
引子部分。由女低在开始用“Hm”哼鸣以“p”的力度演唱音乐主题的一半部分,女低第二声部用角音延续烘托旋律主题,长音落在羽音,男低在相同的羽音上接着演唱主题部分,以相同的力度模仿女低,引子最后
Northern Music  73
>白羊歌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