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科目 | 语文 | 课题 | 敕勒歌 | |||||
主备人 | 审核人 | 学案 类型 | 新授课 | 学案 编号 | ||||
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乐府知识,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尝试赏析诗歌。 | |||||||
过程与方法: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 ||||||||
预习案 (一)了解相关背景资料(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主要掌管音乐,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词语意思。 (通过查工具书注释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川:穹庐: 敕勒:见: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解决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为什么以“穹庐”作比?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2.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天地苍茫?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3.运用学到的诗歌赏析方法,自选角度、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听《敕勒歌》,想象,填空。 我仿佛看到了:。 我仿佛听到了:。 我仿佛闻到了:。 练习案 一、基础识记 1.请在田字格稿纸上用规范的正楷字默写《敕勒歌》(当堂展示) 白羊歌词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敕勒()()穹庐()笼盖()见牛羊() 3.《敕勒歌》选自,是时期北方族的一首 (体裁)。诗歌表达了草原牧民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草原牧民们的生活景象。 二、理解运用 蒙古人 腾格尔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 我出生在牧人家里 辽阔的草原 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 养育我的这片土地 当我身躯一样爱惜 沐浴我的那江河水 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 这就是蒙古人 热爱故乡的人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B、养育/我的/这片/土地 C、当我身躯/一样/爱惜D、沐浴/我的/那江/河水 5.歌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和()。整首歌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图画,有()的毡房、()的炊烟、()的草原、()的土地、()的江河水,彩明丽,对比鲜明。 6.对这首歌词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歌词由景及人,语言清丽,风格豪放,抒发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B、歌词中的“蒙古人”和标题上的“蒙古人”都指的是所有热爱自己家乡的蒙古人。 C、歌词通过对蒙古草原的描写,侧面表现了蒙古人豪爽、开朗、乐观、向往自由的性格特点。 D、歌词用“毡房”、“炊烟”、“草原”、“土地”、“江河水”这些鲜明的意象勾画了一幅清新的草原图画,意在表现自己和蒙古草原的深厚感情。 拓展延伸案 1.词语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意思 天苍苍:形容天空蓝蓝的。松柏苍苍:形容松柏苍翠苍翠的。 白发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际。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没有边际。 云雾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2.赏析示例: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不同角度提示: 彩:蓝天、绿草、白羊、黄牛。 动态:绿草此起彼伏,牛羊时隐时现。 景中之情:对大草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以“我的家乡”或“我的母校”为题,仿《敕勒歌》写一首小诗。(当堂展示) 作业:将仿写的小诗修改后和“默写《敕勒歌》”抄在同一页稿纸上上交。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