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书法之88清初帖学四家
历代文人书法之88 清初帖学四家
清初帖学四家
帖学是在清中期以前,崇尚历代法帖的书法流派,以区别于碑学。它从甲骨文、篆、隶、章草发展而来,历经周、秦、汉、魏、晋,至晋朝楷、行、草、篆、隶五体皆备,特别在王羲之手里这五种书体达到了完善成熟,形成了一个与碑学相区别的完备的书体和笔法的成熟系列。这个书体和笔法系列在王羲之之后历经千余年,传承有序,谱写了几乎整个的书法史。可以说以王羲之书法为主导的帖学书法是中国书法的主线、正脉。帖学在明末仍能光辉灿烂,然而清初则未成新气象,大多数士子文人从帝王之好追随赵孟俯、董其昌学书,并未能远涉魏晋唐宋,故无有大成者。而清初四家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何焯学帖并无突出个性成就,亦未能超胜晚明,更不要说超越魏晋唐宋了。
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号君宜,又号蟾光、逸叟、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学道改名传光、蟾光,亦署逸光,号奉真、始青道人,江苏省句容人(一作江苏丹
徒人)。清朝书画家。笪重光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任御史。为人刚正,敢于直言,顺治十二年奉派到江西巡按,对江西分巡湖东道佥事李嘉猷贪酷不法,严词参劾。因李嘉猷在朝中有权贵作后台,笪重光反被革职,后被判刑收赎,“永不叙用”。此后,隐居在五州山、茅山之麓,学导引,读丹书,潜心于道教。卒年七十。
笪重光工书善画,精古文辞。书、画名重一时,山水得南徐气象,其高情逸趣,横溢毫端。兼写兰竹,精鉴赏。恽寿平、王翚尝主其家。书法苏米,笔意超逸,与姜西溟(宸英)、汪退谷(士鋐)、何义门(焯)齐名,称四大家,最为王文治所称服。传世作品有顺治十七年作《松溪清话图》,图录于《神州国光集》;康熙二十五年(1686)作《柳阴钓船图》轴,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秋雨孤舟图》及《行书七律诗轴》,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小楷《嘉州集》一册,录五言律二十四首。著有《书筏》、《画筌》,王翚、恽寿平作评注,曲尽精微,有裨后学。
笪氏同乡王文治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且推论其书不遗余力,如云:“乡笪江上先生书格超妙,小字尤佳。盖先生自解组后隐居句曲山中,读丹书、学导引、游神于尘滓之外,故所作书飘然有凌云之气。国朝善书之家如先生者未可数觏见也。”《快雨堂题跋·笪江上尺牍》)
又云:“初善书之家如华亭沈绎堂、慈溪姜西溟皆能胎乳古人,摆脱时径。至于披露天真,俾字里行间飘飘然有凌云之意,则吾乡之笪江上先生所独也。”《快雨堂题跋·笪江上书江冷阁集序》)直欲置其书于沈绎堂(荃)、姜西溟(宸英)之上,而为清初书法之冠。这里虽然难免“于乡先辈不能无私”,但包世臣在其所撰《艺舟双楫·国朝书品》中将笪重光行书置“能品下”第三名,也可谓评价极高了。关于笪重光书法之取径,王文治在《快雨堂题跋·笪江上尺牍》中有很详细的论述:“江上书上至章草下至苏米,靡所不习,恨不能确然指其得笔之渊源。然其游丝袅空、萧然自得之处,无所秉承不能独造也。一日偶临嵇叔夜《绝交书》,恍然大悟曰:此吾乡江上先生之书之所自出也。自此以后,凡见笪书无一点一画不了然其来处矣。赵鸥波云‘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学之便可名世。’真甘苦之言欤。”
清 笪重光 行草书五律诗轴
《行草书五律诗轴》,纸本行草书,纵242.8厘米,横5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署“欝岗治弟笪重光。”下钤 “笪重光印”、“欝岗精舍”、“江上外史”印3方。引首钤“华易□主”印。鉴藏印钤“养臣珍藏”。《五律诗》轴是笪重光写给冉渠的一首五言律诗。冉渠即吴湛,字伯其,号冉渠,睢阳(今河南商丘县)人,清代文人。笪重光书法注重用笔,在其所著
《书筏》中即云:“横画之发(起笔)笔仰,竖画之发笔俯,撇之发笔重,捺之发笔轻”,此轴中的“何”、“后”、“及”等字的捺、撇笔,各具俯仰、轻重之姿。整幅作品出入米、董之间,字体修长,点画丰腴,并有引带、游丝、飞白夹杂其中,流动缭绕,于秀雅姿媚中显出强健。
清 笪重光 行书拟白乐天放歌行轴
清朝的历代帝王笪重光《嘉州集》小楷一册,录五言律二十四首。昆仑堂美术馆藏。《嘉州集》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诗集,通行本作《岑嘉州集》。岑参官嘉州刺史,因此得名。此册共十开,每开长二十一点五厘米,宽十二厘米,唯独第十开略窄(长二十一点五厘米,宽八厘米)。又册中诗题与诗往往分布前后两页(凡四处),一处则诗中分为两页,疑此作原为一小手卷,后割裱成册。册前有王文治题署,曰“江上先生真迹,松下清斋鉴藏,文治”,钤“王氏禹卿”朱文印,弥足珍贵。王文治称笪重光“小楷法度尤严,纯以唐法运魏晋超妙之致……以《曹娥》仰追《宣示》,乎登钟傅之堂矣。”(《快雨堂题跋·笪江上书江冷阁集序》)观此册字形宽展,捺画闲闲逸出,颇见雅意,亦合于“气之舒展在撇捺”(《书筏》)。此册前后共钤笪重光印十一枚(其中“直指之章”“江上笪氏图书印”重复),册尾钤“笪”“笪重光印”诸印以代款字,亦颇具一格。
姜宸英(1628-1699)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姜宸英从小受到其祖辈父辈的影响,以才思敏捷、博闻强记而著名。明末诸生,康熙十九年以布衣荐入明史馆任纂修官,分撰刑法志,记述明三百年间诏狱、廷杖、立枷、东西厂卫之害。又从徐乾学在洞庭山修《大清一统志》,主持这一编修任务的是左都御史徐元文。因徐元文是徐乾学之弟,故姜宸英仍有机会出入尚书府第,并在徐乾学的荐引下,结识了虽年轻而在文坛已享有盛名的纳兰性德,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在京因得罪大学士明珠受冷遇。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70岁始成进士,以殿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顺天乡试副主考官,是科发榜后,物议沸腾,当时落第士子戏称:“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因科场案牵连,十一月丁酉(初三日),被江南道御史鹿祐弹劾,姜宸英与李蟠入狱,宸英饮药自尽,死于狱中。康熙得知宸英已于狱中自尽,痛惜咨嗟不已。姜宸英著有《湛园集》、《苇间集》、《海防总论》。
姜宸英能诗词,如《赠陆翼王征君》、《偶题有讽》、《杂咏》等诗,〔临江仙〕《秋柳》、〔蝶恋花〕等词,或抒愁怀,或感身世,颇有寄托。擅山水,笔墨遒劲,气味幽雅。亦兼精鉴,名重一时。家藏籣亭石刻,至今扬本称姜氏兰亭。更擅书法,宗米芾、董
其昌,书法以摹古为本,融合各家之长,晚年始宗法晋人,七十岁后作小楷颇精,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楷法虞、褚、欧阳,以小楷为第一。惟其书拘谨少变化。包世臣称其行书居能品上。杨宾《大瓢偶笔》评曰:“西溟少时学米(芾)、董(其昌)书有名,至戊辰后,方用第四指学晋人书,丁丑后方用大指,专工小楷,是时年已七十矣。使其少时即知笔法,力学至老,岂非丰劳功后一人哉?”。《频罗庵论书》言:“韦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传世书法墨迹有《小楷洛神赋册》、《行书勉斋说轴》、《草书摘句轴》等。
清 姜宸英 小楷洛神赋册
《小楷洛神赋册》,纸本小楷书,二开,纵24.7厘米,横2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册小楷书录汉曹植《洛神赋》,末款“姜宸英书”。钤“姜宸英印”、“西溟”印,引首钤“畦风阁”印。册后附清末黄易题跋一段。据跋称,此册为清末李鸿裔所藏,并见示于黄易,因题于后。此册无具体书写时间,但从书风推测,当为姜氏晚年所书。姜宸英作为清初康熙时四大书家之一,晚年尤长于小楷,此册书法风格秀劲,取法于唐代虞、褚、欧诸家,兼融汉魏之意,正如黄易所评“询为楷法正宗,不可多得也。”
清 姜宸英 玉润帖立轴
《勉斋说轴》,纸本行书,行书,纵174.2厘米,横64.7厘米。此轴系为友人张愚庵之子张勉撰书斋铭。款署“康熙三十六年岁在丁丑正月上元日慈溪姜宸英撰并书”。是在姜宸英进京赶考之前,寓居天津时所书,时年七十岁。姜氏书法以摹古为根本,融各家之长为已用,书风清劲,全祖望谓其“书法尤入神,直追唐以前风格”。《清稗类钞》云:“西溟素以行草擅长于康熙朝”。此轴书法上承晋人而多存董书韵致,是其晚年行书精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