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纯青”与古代控温技术
“炉火纯青”与古代控温技术
“炉火纯青”与古代控温技术
2012-06-11 09:16
  “炉火纯青”原指古代道士炼丹成功的火候,后演变用以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而古代炼铜和烧制陶瓷远早于炼丹,而这一切成功的基础是古人对火候的掌控。
  王 知:其实不论炼丹还是炼铜,成败的关键是火候。
  韩汝玢:您说得太对了,炉火纯青四个字的炉火就是火候,确是从炼丹来的。但炉火纯青这四个字作为一个成语,我查了一下,是在晚清的时候《孽海花》那个小说才把这四个字连在一块。而炉火纯青它从冶金的含义来说呢,那《考工记》里头有记载。
  王 知:那时候火候的控制,据说主要是靠看火焰的颜,温度低的时候,是偏红的,温度最高的时候,我们说呈现青的,所以用炉火纯青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韩汝玢:这是咱们现代人的理解。可是在《考工记》里面,记得没有这么明确。现在咱们要把炉火纯青的科学含义稍稍精确的分析一下。这个炉火就是温度,温度怎么达到,得需要用燃料。炼丹的时候,掌握火候是怎么掌握的,文火和武火,文火用的燃料是什么。
  王 知:一文一武
  韩汝玢:文火和武火,先用文火,就是不同的燃料,什么燃料,牛粪马粪糠皮这种燃料烧出来的火就是文火,武火就是木炭(烧出来的)。
  解说:在熊熊大火中,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没有丧生,反而炼就出了一双火眼金睛,就是因为他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不老金丹。但现实世界里,金丹无论是在炭火还是粪火的烧制下,都没能让那些渴望长生不老的帝王们获得永生。从古代留下的文献上分析可以知道,丹药的原料多是汞、铅、硫、砷等物质,所谓炼就是用文火和武火反复交替烧制,最后得到了汞、铅、砷化合物,也就是所谓的金丹。当然,今天我们知道,食之者只会中毒,如何谈得上永生呢。所以炼丹之术从宋代之后就走向了衰败。
  王 知:那时候主要的燃料应该是木炭。
  韩汝玢:对,不管是炼丹或冶铜、冶铁统统是用木炭,木炭一般是用栎木,就是木字旁一个乐字,那个栎木是比较硬,火力比较大,而且可以就地取材的地方挺多,但是山西用的就不一样,用的不是栎木是江木,江是江水的江,也是一种特殊的木头。
  王 知:也是硬木。
  韩汝玢:江木大概是500公斤的原木能够产100公斤的好的木炭,所以冶铁的时候,炼一吨的生铁在古代大概是要三吨到四吨的木炭。
  王 知:什么时候才开始用煤了呢?
  韩汝玢:用煤,咱们国家是比较早的,在汉代就有,当时不叫煤,叫石炭。
  王 知:石炭。
  韩汝玢:石炭是煤的最早记载应该是在《山海经》里头,汉代在河南的铁生沟、郑州古荥、还有山东的岭平等好多地方,都有煤和煤饼出土了。一般是做烧窑,不是炼铁的。
  王 知:您说到窑我想起来,炼丹也好,炼铜也好,这个窑的形状应该是有很大变化的。
  韩汝玢:它跟温度的控制很有关系,我们国家比较早,公元前4000到(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陶窑的结构主要特点就是,烧火的地方和窑室是分开的。
  解说:烧制温度和窑炉的结构密切相关,在古代工艺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突破。第一次是商周时期,出现了龙窑和室形窑,龙窑向上倾斜的坡度和长度,以及室形窑的烟囱都使这两种窑有了更大的抽力,这个时期的最高烧成温度达到了1200度。而到了隋唐时期,河北等地区出现了大燃烧室、小窑室和多烟囱的小形窑,这种窑室结构把烧成温度提高到了1380度,这是第二次突破。正是由于古人对温度的掌控,才使中国最早炼出了液态生铁,才使中国的陶瓷闻名世界。
  王 知:我看有一个电影过去讲,叫做《祭红》流传当时有一个烧瓷器手艺非常高的工匠,他要烧一个祭红大瓶,怎么也达不到这个火候,最后他的女儿纵身跃入窑里头去,最后烧出来的瓶子特别漂亮,是吧?
  韩汝玢:不能炼铁,女儿跳进去,不能炼铜,女儿跳进去,铸不出钟,也是女儿跳进去,这都是传说。
  王 知:实际上是表示对于温度的调控,希望温度更高。
  韩汝玢:但是跟人跳不跳(进去)没有关系。但是我觉得陶器后来变成瓷器,这种窑陶掌握的温度那是有很大学问的。咱们国家很多窑,官窑、私窑,有很多,烧制不同的花品种,那是世界都很有名。
  解说:祭红的故事是一个美丽凄婉的传说,任何一件处于极品位置的艺术品,似乎都有一段裂人心肺的经历。祭红的彩凝重,高贵肃穆,宛如雨后初晴时一片红霞的天空。明代祭红烧制技术一度失传,上世纪初期,这一技艺再度失传,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祭红瓷器再度重现人间。中国古代红瓷器一般都是以氧化红作为发剂在高温状态下烧成。在唐代长沙窑之后,宋代均窑把铜引入含铁的青釉中烧制出彩艳丽的红均瓷。红铜釉的瓷器生产在明代的景德镇达到了高峰,不过它仅持续了很短的时间明嘉靖年间,铜红釉器失传,于是出现了用氧化铁做着剂,在低温下烧成的铁红釉瓷器。
  王 知:那时候对于温度的控制是不是像你说的,开头讲炉火纯青主要是靠看颜。
  韩汝玢:看颜也有窍门,有人告诉我,景德镇的老师傅,他怎么看火,除了看火苗以外,用什么办法,淬口吐沫,淬到炉壁上,他淬口吐沫在外边就知道这温度分布怎么样,达没达到,该不该出炉。
  王 知:看它沸腾时候泡的大小。
  韩汝玢:看时间,还有看出来的蒸汽。
  王 知:我知道,咱们生活中检验水开没开,说往水泥地上一浇,如果噗的一声就表示开水,如果不是,温度不够,就没有那一声。
  韩汝玢:所以古代都是凭经验,掌握火候也很微妙的,有很多绝活。咱们这些都不说。我在山西的时候,那是80年代,我上山西去考察冶铁,他告诉我怎么看火,怎么看水。看火就是您刚才说的,出铁口时候火焰的颜,不是说看由红变白,(而是看)如果发亮,发白说明温度够高;如果发红发暗,就需要鼓风、加矿、加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节,这叫看火。看水是什么意思,看铁水的温度够不够,铁水的温度该不该出炉,老师傅就拿勺子舀一小勺,也淬口吐沫,看它冷却的情况,颜的变化,是鼓风还是不鼓风,或者加料还是怎么办,看该不该出炉。
  王 知:大量都是靠自己的经验。
  韩汝玢:而且我说我淬口,看出什么,我什么也看不出来。(那天我们两个人看着师傅觉得特别奇怪,所以老师傅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王 知:过去老师傅靠这些经验不是一年两年练成的,但是现在有很多科学仪器加上去以后,就容易多了。我听说在景德镇一个年轻人要学习烧制瓷器的技术,大概现在需要半个月,就基本上能把火候控制住。
  解说:掌握火候是炼制成败的关键。古代窑工完全是凭经验掌握火候,他们从5岁就随爷爷在炉口看火焰的变化,根据变化选择时机加柴或封火,烧制瓷器的温度和火候,他凭眼睛一看就知道了。勤奋加悟性,中国这些能工巧匠才烧出了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古瓷。(展示古瓷,加音乐)烧制陶瓷使中国古人很早就掌握了高温技术,所以中国是最早炼出液态生铁的国家。
  韩汝玢:炼锌的时候,那也是凭经验,看锌火,锌火叫什么,叫狗耳朵,
  王 知:狗耳朵。
  韩汝玢:出来的金属锌是气体,真正要是变成金属锌的固体,必须要冷凝,所以这些老祖宗挺(厉害),在(反应)罐里头拿泥巴做一个斗,以后锌蒸汽就出来的,出来以后,金属锌蒸汽遇到冷(盖),冷了以后就凝固,凝成一个饼,其它的氧化锌,或者其它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从这有一个(耳朵)口就出来,形成了一个火苗。
  王 知:气体的耳朵。
  韩汝玢:这是气体燃烧的火耳朵,这就叫所谓狗耳朵,你看像狗耳朵吗?也不太像,
  王 知:但是像个动物的耳朵。
  韩汝玢:它就叫做狗耳朵。根据狗耳朵的火焰的颜大小和情况来判断温度是多少,反应是不是完了。
  王 知:咱们说了老半天高温,人拿木材木炭烧的时候可以烧出高温来。但是夏天的时候,人也不太喜欢高温,希望温度能够再低一点。
  韩汝玢:老佛爷在清朝,专门有制冰的冰库,在现在的中关村有一个冰库,专门给老佛爷做冰块。
  王 知:据说那时候就从河上,或者湖上,开出一些自然冰,然后在三月份的时候,大家分那些冰,储存起来。(秦朝)出现了叫冰鉴,实际那个鉴,也可以用来温酒,也可以用来加温,但是如果把它放了很多冰,把要冷却的东西放到里边,有很多人联想,应当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冰箱了。清朝的历代帝王
  韩汝玢:但是说法比较确切的冰箱还是清朝的冰箱,是木头做的,拿锡里做里衬,这样有水不会把木头弄坏,有一个活的盖,活的盖打开以后,把冰放到里头,把要镇的西瓜、水果都搁在里头,这恐怕是比较明确的这种冰箱,那个鉴可能是温酒的功能性可能是大一点,因为那是在商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