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八清初帖学四家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八清初帖学四家
清初帖学四家
帖学是在清中期以前,崇尚历代法帖的书法流派,以区别于碑学。它从甲骨文、篆、隶、章草发展而来,历经周、秦、汉、魏、晋,至晋朝楷、行、草、篆、隶五体皆备,特别在王羲之手里这五种书体达到了完善成熟,形成了一个与碑学相区别的完备的书体和笔法的成熟系列。这个书体和笔法系列在王羲之之后历经千余年,传承有序,谱写了几乎整个的书法史。可以说以王羲之书法为主导的帖学书法是中国书法的主线、正脉。帖学在明末仍能光辉灿烂,然而清初则未成新气象,大多数士子文人从帝王之好追随赵孟俯、董其昌学书,并未能远涉魏晋唐宋,故无有大成者。而清初四家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何焯学帖并无突出个性成就,亦未能超胜晚明,更不要说超越魏晋唐宋了。
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号君宜,又号蟾光、逸叟、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学道改名传光、蟾光,亦署逸光,号奉真、始青道人,江苏省句容人(一作江苏丹徒人)。清朝书画家。笪重光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任御史。为人刚正,敢于直言,顺治十二年奉派到江西巡按,对江西分巡湖东道佥事李嘉猷贪酷不法,严词参劾。因李嘉猷
在朝中有权贵作后台,笪重光反被革职,后被判刑收赎,“永不叙用”。此后,隐居在五州山、茅山之麓,学导引,读丹书,潜心于道教。卒年七十。
笪重光工书善画,精古文辞。书、画名重一时,山水得南徐气象,其高情逸趣,横溢毫端。兼写兰竹,精鉴赏。恽寿平、王翚尝主其家。书法苏米,笔意超逸,与姜西溟(宸英)、汪退谷(士鋐)、何义门(焯)齐名,称四大家,最为王文治所称服。传世作品有顺治十七年作《松溪清话图》,图录于《神州国光集》;康熙二十五年(1686)作《柳阴钓船图》轴,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秋雨孤舟图》及《行书七律诗轴》,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小楷《嘉州集》一册,录五言律二十四首。著有《书筏》、《画筌》,王翚、恽寿平作评注,曲尽精微,有裨后学。
笪氏同乡王文治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且推论其书不遗余力,如云:“乡笪江上先生书格超妙,小字尤佳。盖先生自解组后隐居句曲山中,读丹书、学导引、游神于尘滓之外,故所作书飘然有凌云之气。国朝善书之家如先生者未可数觏见也。”《快雨堂题跋·笪江上尺牍》)又云:“初善书之家如华亭沈绎堂、慈溪姜西溟皆能胎乳古人,摆脱时径。至于披露天真,俾字里行间飘飘然有凌云之意,则吾乡之笪江上先生所独也。”《快雨堂题跋·笪江上
书江冷阁集序》)直欲置其书于沈绎堂(荃)、姜西溟(宸英)之上,而为清初书法之冠。这里虽然难免“于乡先辈不能无私”,但包世臣在其所撰《艺舟双楫·国朝书品》中将笪重光行书置“能品下”第三名,也可谓评价极高了。关于笪重光书法之取径,王文治在《快雨堂题跋·笪江上尺牍》中有很详细的论述:“江上书上至章草下至苏米,靡所不习,恨不能确然指其得笔之渊源。然其游丝袅空、萧然自得之处,无所秉承不能独造也。一日偶临嵇叔夜《绝交书》,恍然大悟曰:此吾乡江上先生之书之所自出也。自此以后,凡见笪书无一点一画不了然其来处矣。赵鸥波云‘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学之便可名世。’真甘苦之言欤。”
清  笪重光  行草书五律诗轴
清朝的历代帝王《行草书五律诗轴》,纸本行草书,纵242.8厘米,横5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署“欝岗治弟笪重光。”下钤 “笪重光印”、“欝岗精舍”、“江上外史”印3方。引首钤“华易□主”印。鉴藏印钤“养臣珍藏”。《五律诗》轴是笪重光写给冉渠的一首五言律诗。冉渠即吴湛,字伯其,号冉渠,睢阳(今河南商丘县)人,清代文人。笪重光书法注重用笔,在其所著《书筏》中即云:“横画之发(起笔)笔仰,竖画之发笔俯,撇之发笔重,捺之发笔轻”,此轴中的“何”、“后”、“及”等字的捺、撇笔,各具俯仰、轻重之姿。整幅作品出入米、董之间,字体修长,点画丰腴,并有引带、游丝、飞白夹杂其中,流动缭绕,于秀雅姿媚中显出强健。
清  笪重光  行书拟白乐天放歌行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