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试题-37页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试题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清朝的历代帝王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1 C.题目中描述的现象是皇权至上的其中一个表现。
2.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2B
3“齐人”“鲁人”“楚人”的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3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行政区划为籍贯与郡县指有关,“齐人”等与分封制有关。
4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4A
5.“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根据这一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人是
子女称谓
生母的身份
A 大(25岁)
B 三哥(15岁)
妻(正室)
C 大哥(24岁)
大妾
D.二哥(22岁)
小妾
5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嫡长子是指正妻所生的大儿子。
6赢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自称,命令称,印称。以上材料说明
A.赢政功绩极大      B.皇权至高无上       
C.赢政决心效法先王  D.实行礼制
6B
7秦朝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被称为“千古创论”。郡县制
A始于秦朝的建立   B.终于汉初分封王国   
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便于扩大秦国版图
7C
8《秦始皇本纪》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日:‘……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对
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赢政称霸的需要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8A.首先排除B,名号的确立是在嬴政称霸之后。CD是改名号的表面原因,A是主要原因,最贴合题意。
9.明代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勿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勿能改”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中央集权需要      B.二千年惯性使然   
C.符合地方发展需要      D.古今上下皆安之
9A.实行政治制度需要与国情结合,郡县制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稳定,符合中国国情。
10.史载: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个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对于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B.皇帝用提升梁王子孙爵位的方法来削弱封国势力
C.皇帝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的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得到发展
10B.本题考查学生对推恩令的理解能力。见“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解析】“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条
11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11D.宋朝宰相权被一分为三,宰相仅保留行政权,财权归三司掌管。
12为解决唐朝后期以来国家割据分裂问题,宋初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下不属于措施积极作用的是
A.铲除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B.利于各级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C.利于经济发展        D.利于社会
12B.见“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解析】“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条。
13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13B.见“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的【考点解析】“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条。
14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州),置刺史。当时刺史是
A州级地方行政官员      B州级地方监察官员   
C具有行政职能的监察官员 
D朝廷派出监察地方的官员
14D
1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15D
16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6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的理解。朱元璋废丞相后设置大学士帮助处理朝政。
17《墨子·告子 》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 .西周末王室衰微
17C.朝贡天子是分封诸侯的义务之一。
18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不能反映的是
A.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国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皇权取得了最终胜利 
D.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18A.内阁与军机处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措施,一脉相承,根本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19为保证君权独尊,唐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以尚书台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B.起用布衣为相,近臣参与军国大事
C.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           
D.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
19C
20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0A
212008510日,主席访问了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该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当初是
为从唐朝来的鉴真和尚建的道场。以下研究鉴真东渡历史的方法和途径中最不可靠的是
A.查阅历史文献   B.参观唐招提寺     
C.咨询专家学者   D.观看故事片《鉴真东渡》
21D.本题考查学生使用史料研究历史的能力。这几种资料中,最不可靠的就是故事片,历史文献属于二手资料,唐招提寺是实物,专家学者著作比较严谨。
22下列关于右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B.郡国二制并行有利于中央集权
C.王国内设丞相为行政长官   
D.王国势力在景帝和武帝时逐步削弱
22c.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中看出“郡”和“国”并行;c不符合史实。
2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它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