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诏书范文
一、古时皇帝登基诏书的基本格式
二、皇帝诏书怎么写的
诏书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结尾语为“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中间则叙述诏告天下事件的内容。
诏书由内阁拟稿,经大学士定稿进呈,皇帝批阅后,以墨笔楷书,由右至左直写,写在大幅黄
纸上,中间及纸张接缝处钤“皇帝之宝”玺。制作完成后的诏书称为“诏黄”,以极其隆重而繁复
的礼仪,送至天安门城楼上宣读,象征着布告天下。
宣诏礼成,由礼部接诏,立即誊写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驿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员接诏、宣诏。誊写的诏书,称为“誊黄”,雕板印刷的诏书,称为“搨黄”。
以 21 世纪的思维来想,就像各国总统或集团 CEO 上任与退位时的就职演说或公开发表信。就
职时为自己的领导方向定调,宣示接下来的政策作法,而离开岗位时对自己的执政内容、各界
的看法做出回应或答辩,为整个任期正式画下句点。
在登极恩诏中,新上任的皇帝会借由施恩赦罪带来新气象,但是仍然有十恶不赦的那把尺,犯
下谋反、谋叛、不孝等罪大恶极的罪犯,依然要继续受罚。而施恩是一体适用,诏书上会列出
合乎奖赏的情形,符合的对象就能受到恩赐。
三、古代皇上招贤的诏书
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为主文,结尾则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为多。
诏书以外,清代还有制辞(即制书)。其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云。
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结尾语为「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
使闻知」,中间则叙述诏告天下事件的内容。诏书由内阁拟稿,经大学士定稿进呈,皇帝批阅后,以墨笔楷书,由右至左直写,写在大幅黄纸上,中间及纸张接缝处钤「皇帝之宝」玺。
制作完成后的诏书称为「诏黄」,以极其隆重而繁复的礼仪,送至天安门城楼上宣读,象徵著
布告天下。宣诏礼成,由礼部接诏,立即誊写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驿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
员接诏、宣诏。
誊写的诏书,称为「誊黄」,雕板印刷的诏书,称为「搨黄。
四、古代皇帝禅位的诏书的格式是怎样的
1梁皇帝的退位诏书五运更始,三正迭代,司牧黎庶,是属圣贤,用能经纬乾坤,弥纶区宇,
大庇黔首,阐扬鸿烈。革晦以明,积代同轨,百王踵武,咸由此则。梁德湮微,祸乱荐发,太
清云始,见困长蛇,承圣之季,又罹封豕。爰至天成,重窃神器,三光亟沈,七庙乏祀,含生
已泯,鼎命斯坠,我武、元之祚,有如缀旒,静惟屯剥,夕惕载怀。相国陈王,有命自天,降
神惟狱,天地合德,晷曜齐明,拯社稷之横流,提亿兆之涂炭,东诛逆叛,北歼獯丑,威加四海,仁渐万国,复张崩乐,重兴绝礼,儒馆聿修,戎亭虚候,大功在舜,盛绩惟禹,巍巍荡荡,无得而称。来献白环,岂直皇虞之世,入贡素雉,非止隆周之日。固以效珍川陆,表瑞烟云,
甘露醴泉,旦夕凝涌,嘉禾朱草,孳植郊甸。道昭于悠代,勋格于皇穹,明明上天,光华日月,革故著于玄象,代德彰于图谶,狱讼有归,讴歌爰适,天之历数,实有攸在。朕虽庸貌,暗于
古昔,永稽崇替,为日已久,敢忘列代之遗典,人祇之至愿乎。今便逊位别宫,敬禅于陈,一
依唐、虞、宋、齐故事。
2、东魏皇帝的退位诏书三才剖判,百王代兴,治天静地,和神敬鬼,庇民造物,咸自灵符,
非一人之大宝,实有道之神器。昔我宗祖应运,奄一区宇,历圣重光,暨于九叶。德之不嗣,
仍离屯圮,盗名字者遍于九服,擅制命者非止三公,主杀朝危,人神靡系,天下之大,将非魏有。赖齐献武王奋扬灵武,克剪多难,重悬日月,更缀参辰,庙以扫除,国由再造,鸿勋巨业,无德而称。逮文襄承构,世业逾广,迩安远服,海内??武,统兹大业,尽睿穷几,研深测化,思随冥运,智与神行,恩比春天,威同夏日,坦至心于万物,被大道于八方,故百僚师师,朝
无秕政,网疏泽洽,率土归心。外尽江淮,风靡屈膝,辟地怀人,百城奔走,关陇慕义而请好,瀚漠仰德而致诚。伊所谓命世应期,实抚千载。祯符杂遝,异物同途,讴颂填委,殊方一致,
代终之迹斯表,人灵之契已合,天道不远,我不独知。朕入纂鸿休,将承世祀,籍援立之厚,
延宗社之算,静言大运,欣于避贤,远惟唐、虞禅代之典,近想魏、晋揖让之风,其可昧兴替
之礼,稽神祇之望?今便逊于别宫,归帝位于齐国,推圣与能,眇符前轨。主者宣布天下,以
时施行。
3、西魏皇帝的退位诏书予闻皇天之命不于常,惟归于德。故尧授舜,舜授禹,时其宜也。天
厌我魏邦,垂变以告,惟尔罔弗知。予虽不明,敢弗龚天命、格有德哉!今踵唐虞旧典,禅位
于周,庸布告遐迩焉。
4、北周皇帝的退位诏书“元气肇辟,树之以君,有命不恒,所辅惟德。天心人事,选贤与能,尽四海而乐推,非一人而独有。周德将尽,妖孽递生,骨肉多虞,藩维构衅,影响同恶,过半
区宇,或小或大,图帝图王,则我祖宗之业,不绝如线。相国隋王,睿圣自天,英华独秀,刑
法与礼仪同运,文德共武功俱远。爱万物其如己,任兆庶以为忧。手运玑衡,躬命将士,芟夷
奸宄,刷荡氛昆,化通冠带,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发之合位三五,岂可
足论。况木行已谢,火运既兴,河洛出革命之符,星辰表代终之象。烟云改,笙簧变音,狱
清朝的历代帝王讼咸归,讴歌尽至。且天地合德,日月贞明,故以称大为王,照临下土。朕虽寡昧,未达变通,幽显之情,皎然易识。今便祗顺天命,出逊别宫,禅位于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
5、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
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
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
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
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
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五、清朝诏书格式
清承明制,其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为主文,结尾则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为多。
诏书以外,清代还有制辞(即制书)。其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云。
关于奏折,清代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
帖或折奏。
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奏折之称最早见于顺治十三年(1656),因是孤证,而且实物至今尚未发现,故史学界对此有所怀疑。比较确切的是始于康熙朝。
因康熙帝常令其亲信官员及部分督抚大员密奏见闻,以便互相监视和探听民情,遂有密折文书
的出现。密折就是奏折的一种,故史学界大都认为奏折制度起源于康熙朝。
目前所见世存最早的奏折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二十七日大学士伊桑阿的“奏谢温谕赐
问平安折”。康熙四十年以后,奏折的使用就比较广泛。
至五十年前后,内而王公大臣,外而督抚提镇均可使用奏折。雍正帝继位以后,更进一步扩大
奏折的使用范围,规定内外诸臣,对凡属宜守机密或应速递上闻的国家庶政,都可以用密折先
行奏闻,然后再用题本正式奏请批示遵行。
于是,奏折作为机密文书遂被普遍使用,成为定制。乾隆十三年(1784),清廷又谕令停止奏本的使用,从而使奏折与题本并重。
但实际上许多机密要务都是用奏折先行上达,而题本则成了例行公事。因此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终于取消题本而专用奏折。
清初文书制度原来基本因袭明代,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而题奏本章都不能直达皇帝,须
先送内阁阅览票拟后再进呈皇帝裁夺,既费时又易泄密,不利于皇权的加强。奏折则一扫此弊,具奏人可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亲自折阅并用朱笔批示,然后再交来人或
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
既速且密,有利于皇帝个人的专制独裁,故得到普遍推广使用。奏折按其内容可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四类,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
最初主要用作请安致贺,以后逐渐用作奏事、谢恩,尤以奏事折为最多。它在康熙时及雍正初年,原无一定规则与程式,也未列入国家的正式官文书之内。
京内外官员,不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主持
和尚,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谢恩。但到雍正后期,尤其是在乾隆时期,因奏折成了国家的正式官
文书,就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
首先是只有高级官员,如文官的京官三四品京堂以上或翰詹科道官员;地方官按察使以上或负
有特殊使命的钦差官员;武官须总兵以上等员始有资格用奏折奏事。其次在公文程式、运转关
系以及缮写的字体等方面,也都有繁琐的规定,违者就会受到处分。
奏折送达皇宫,由皇帝用朱笔批示后,即称“朱批奏折”。雍正朝以后,奏折经朱批后,在发还
具奏人遵行之前,照例要由军机处抄录一份,以供有关衙门传抄执行和存案备查,称为“录副
奏折”,简称“录副”。
也有少数奏折(如言官风闻奏事之折)皇帝不加批示,即以原折交军机处存档,不再录副传抄。还有个别事关机密之件,或因具奏人的请求,或皇帝认为不宜公开,即留在宫中,不发交军机
处抄录,称作“留中”。
雍正帝继位不久,还下令凡康熙帝的朱批奏折及他本人批过之折,在发还具奏人遵行后,必须
于年终汇总缴还皇宫保存,个人不得私自留存和抄录,并且从此成为定制。此前,康熙帝在位
期间,也曾有过缴回“御批”的规定,但未严格执行。
关于诏书:。
六、古代皇上传位的圣旨内容
准确说是遗诏《康熙皇帝遗诏》“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
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
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今朕年届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凉德之所至也。
历观史册,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临御至二
十年时,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时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
《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
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孙百五十余人,天下安乐,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
念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
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
‘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酒所致也,皆书生好为讥评,虽
纯全净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
朕今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以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
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
清静自持乎。
《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诸
大臣咸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稽查典礼,安葬崇祯。
昔汉高祖系泗水亭长,明太祖一皇觉寺僧,项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归于汉;元末陈友谅等蜂起,而天下卒归于明。我朝承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贼子无非为真主驱除也。
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读书
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汉北,皆出一心运筹。
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
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及百分之一。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致不克令终,皆由辨之
不早也。
朕之子孙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诸王大臣官员军民与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今虽
以寿终,朕亦愉悦至。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亲
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
康熙皇帝逝世后,遗诏颁布天下,告示全国。但因为此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雍正是否篡位。
七、古代皇帝禅位的诏书的格式是怎样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予于博,亦许其为文章之国也,
此乃“赵”国乎:慷慨悲歌之侠气,佳冶窈窕之柔婉,皆萃于是也。然丙戌以来,国主竟留连章
句吟咏之学,而颇荒本国政事,致使草木丛生,玉石莫辨。故予冒兹承乏,暂为摄政,四十余日,未敢轻心。非为窥伺神器,不过尸位素餐,以待真命国主耳。
阳春三月,春风骀荡,杂花生树,莺乱飞。而国主于今明两日,当可毕功,故周公还政之日,亦可计程而待也。深望国主再持国柄之后,用心理政,为之式云云。钦此。
八、清朝以前皇帝写圣旨开头怎么写
明清之前,圣旨的开头也都是各种各样的,不过知道最广的“奉天承运”是从明代开始的。
一、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
二、唐。在唐代皇帝的诏书中,多采用“门下”两字,因为圣旨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
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圣旨,开头语便是:“门下,天下之本……”也有用“朕绍膺骏命”等
词作开头语的。
三、元。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元朝时期的圣旨开头语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
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四、明。
最早使用“奉天承运”作为圣旨开头语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刚当皇帝时爱用“参酌唐宋”,十多年后才换用“奉天承运”,之后就固定了下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