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以乒乓球课程为例
摘 要: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开展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曾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让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本文以乒乓球课程为例,通过分析课程思政实施的背景,在乒乓球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蕴含的育人目标,以及乒乓球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在实践中的融合,加强各高校乒乓球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认识,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乒乓球体育教学实践中落地提供参考。
关键词: 课程思政体育教学融合渗透乒乓球
1 课程思政实施的背景
课程思政也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个比较新的理念,是在各个学科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出各个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到各课课程教学中,从而构建出各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的体系。习近平主席就曾在会议中谈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
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在乒乓球课程思政过程中,既要能够提高学生对乒乓球课程教学内容的兴趣,提升课程学习能力,也要能够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和运动过程中领略体育精神,培养优秀品质。
2 课程思政在乒乓球课中实施的可行性
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是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高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关系着新时代接班人和建设者三观和精神面貌的培养。高校体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场所。乒乓球这项运动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有着非常广泛的众基础。目前高校体育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生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同时也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比如在比赛过程中要遵守规则,遇到困难时要顽强拼搏,团队之间要懂得合作等等。所以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乒乓球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秉持着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将思政理念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乒乓球教学当中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乒乓球课程中也是对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3 课程思政在乒乓球课中的育人目标
时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在高校体育学科中,持续推进和深化课程思想建设。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秉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使学生在其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优秀体育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专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学生需要掌握2~3项具有较高水平的体育技能和专业知识,增强学生沟通能力与团结合作能力,提高集体荣誉感和竞争精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学习乒乓球课,学生会达成如下3个目标。
(1)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同志曾指出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人才,而乒乓球教学也是服务于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对乒乓球课程的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战胜困难,学会遵守规则,将其培养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学生同时需要掌握乒乓球基本规则和比赛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的乒乓球知识、所掌握的基本技术技能和体能锻炼方法,积极参加校内外的乒乓球比赛,提高自身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具备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乒乓球运动中能够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乒乓球运动带来的喜悦及乐趣。在乒乓球课程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属于特殊体,他们或者不喜欢运动,或者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或者个人身体素质原因等等。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身体素质拓展活动,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指导并及时给予鼓励,来提高学生参加乒乓球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在学生了解掌握乒乓球基本技术之后,提高实战能力,在实践中体会技战术的运用,具备较高的技战术水平。在团体比赛中培养自己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勇于担当、乐于奉献,以及集体荣誉感。
(3)乒乓球运动本身就有很强的锻炼价值和极具观赏的价值,乒乓球从球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技术,是一项集速度力量旋转于一体的运动,是对身体素质的一种锻炼。从运动精神上来说,是一门观赏性极强的艺术。体育与美本来就来就与生俱来、相互依存,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形态美、运动美、精神美以其特有的形式,给人以现实感受。观看乒乓球比赛,不仅可以观赏到运动员健康、强壮、匀称的体魄,而且可以观赏到运动员所展现出来的动
作是那样流畅、洒脱。经常参与乒乓球运动锻炼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够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4 课程思政融入乒乓球教学的路径探析
4.1 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是乒乓球第一大国,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自1952 年中国乒乓球队成立后秉持着拼搏不息、攀登不止的信念,造就了现在我国在乒坛的历史地位。乒乓球在我国体育项目中占据着非常高的地位,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就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这些优秀的运动员经常蝉联各大世界乒乓球赛事的个人冠军和团体冠军,甚至多次包揽整个赛事的所有冠军,无数次让我们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各大赛事场馆上空,每当国际赛场颁奖台上奏起国歌、升起五星红旗,无不让观众们热泪盈眶,为作为一个中国人骄傲自豪。世界级体育比赛是综合国力的一个缩影。为国家争得了许多荣耀,同时也增强了国人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因此,在课程思政融合高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乒乓球运动中所蕴含的爱国教育元素进行挖掘,通过讲解我国乒乓球运动在国际体坛的地位,在各大赛事中取得的优异战绩、乒乓球运动中的感人事迹还可以通过播放夺冠
纪录片等等将这些爱国元素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乒乓球的魅力,也可以深深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乒乓球课的兴趣和认同感,进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
乒乓球双打规则4.2 注重课堂比赛,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规则意识是一个人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借助乒乓球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体育的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课程,教学内容通常相对比较灵活、宽松,形式更为丰富、教师为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规则约束,如课堂常规、体育器材借还、按照要求进行准备活动、参与运动项目等等,按照老师的指示,学生有序地进行活动。体育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把握体育课程规范性的特点,指出学生错误的行为并给予纠正,使学生逐步按照规则进行活动,渐渐的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在比赛中,规则就如同法律,教师就是法官的角,每个学生都必须严格遵守,自觉按照比赛规则进行比赛,学生一旦做出了违反规则的行为,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规则的意义所在。“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在现代社会中,规则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乒乓球规则可以加强自身的规则意识,进而言之也会增加公民规则意识,从而构建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
4.3 融入乒乓精神,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要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充分激发课程思政教育动能与活力。将当前社会备受关注的体育事件、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当中去,比如乒乓精神、工匠精神、女排精神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课堂当中。结合乒乓球快、准、稳等特点将“工匠精神”融入乒乓球教学中,工匠精神不仅是劳动精神,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细节和完美的精神。乒乓球课堂避免不了枯燥的单球练习。在枯燥的重复性练习中,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沉下心认真对待每一粒球,做好每一个挥拍动作,有耐心地抠细节,严格要求方向、角度、发力点,训练培养学生对细节和精确度的把握。通过严格训练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优良德行、追求卓越的人。再比如“女排精神”,在排球比赛中,想取得胜利就需要每个队员守好自己的岗位。如一传要垫球到位,二传需负责把球传好,主攻手才可以顺利完成进攻而得分。这就需要我们各个队员之间的一个合作。乒乓球运动亦是如此,一场团队乒乓球比赛,从制定战术、排兵布阵到完成比赛都离不开队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再者由于乒乓球是集速度,力量,旋转于一体的小球类项目,飞行速度之快,旋转之强,在双打比赛中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更需要我们队友之间的一个流畅衔接,接好每一板
球。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之间的一个合作意识,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4.4 面对困难阻碍,培养学生沉着冷静、 临场应变的能力
乒乓球这项运动是一项灵活性强,应变性较高的竞技运动项目,在国际和国内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就在刚刚过去不久2020 东京奥运会中,国乒在首战混双失利的情况下咬紧牙关,顶住压力,最终力挽狂澜,取得了男团女团、男单女单打四项冠军。尤其是在半决赛樊振东和林昀儒比赛中,在前六局打成三比三的情况下,面对坚守半区的困难,面对优秀的对手,面对比分的焦灼,樊振东在决胜局不慌不忙,临场应变,通过战术的变换,顶住压力最终拿下了比赛。平时教学中多采用教学比赛的形式,比如打到关键分九比九、十比十,这时候就让学生学会打球要冷静,要动脑筋、要积极思考,如何在关键的时刻拿下比赛。灵活运用适当的战术,才能出奇制胜、一招制敌。上至奥运健儿赛场灵活应变,下至运动员日复一日刻苦训练,无处不体现出顽强拼搏、永不言弃、沉着冷静等优秀的体育精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